参考来源:《朝鲜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等相关档案资料及当事人回忆录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0年春天,在东北某处军营里,一群朝鲜族战士正在收拾行装。
他们即将踏上回到故土的征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告别竟成了许多人的永别。
这些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浴血奋战的朝鲜族官兵,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命运考验。
当最后一批朝鲜族官兵踏上北归的列车时,车厢内外都是离别的泪水,没有人能预料到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人生际遇......
【1】四野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大量朝鲜人因逃荒来到东北,成为所谓的"归化人"。
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后,更多朝鲜人进入中国定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当局强制朝鲜人迁徙至东北。到二战结束时,东北的朝鲜族已达两百多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包括金日成在内的朝鲜爱国者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以朝鲜族战士为主的"李红光支队"后来成为解放军第166师。
还有在太行山地区活动的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组建了后来的解放军第164师、156师。
在四野的38军、40军以及47军等部队中,也存在大量朝鲜族连队和朝鲜族战士。
在解放战争中,这些朝鲜族部队逐渐形成了3个朝鲜族师:第156师、第164师、第166师。
其中,156师的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多,立大功者就有多人,获"战斗英雄"称号的有100多人。据统计,四野中的朝鲜族将士有5万人之多。
166师的前身是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这些朝鲜族战士主要聚居于吉林延边一带。
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由通化、柳河、清原3个朝鲜族中队和集安、桓仁两个朝鲜族大队合编,后来改名为李红光支队。
164师的前身为朝鲜义勇军第3支队,它主要活动于北满地区。
1948年3月,以朝鲜义勇军第3支队改编的松江军区独立8团,和朝鲜义勇军第7支队改编的吉南军分区72团及牡丹江军区独立3团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11师。
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4师,辖第490、第491、第492团,该师8000多人,营以下指战员都是朝鲜族。
【2】朝鲜请求与中国的决定
1949年5月,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主任金一访问中国,代表朝鲜劳动党中央请求中共中央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由朝鲜人组成的部队返回朝鲜。
在解放军开始大裁军的背景下,中央指示由聂荣臻负责这项工作。
随着解放战争接近尾声,部队中的朝鲜族官兵开始要求返回朝鲜。
1950年春节后的一个夜晚,第47军139师415团警卫连1排1班班长朴贤善被团长叫了去。
"他问我,想不想回朝鲜。"2010年,当时78岁的朴贤善回忆说:"我说,服从组织安排,但是心里已经明白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朴贤善原本出生在朝鲜,在他不到10岁时全家迁移到中国吉林省磐石市。
1947年,朴贤善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那一次,我们这一片有1300多人参军,大多数是朝鲜族"。
根据相关资料,伟人对金日成的特使金一时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3个朝鲜人师,其中两个驻扎在沈阳和长春,中国会随时准备把这两个师连同全部装备移交朝鲜政府。
如果朝鲜同志现在不需要这两个师,那么我们可以负责训练和保障这些部队。另一个师正在长江以南地区作战,等作战行动结束后才能调回。"
【3】分批回国的具体过程
1949年7月,164师和166师携带全部装备,齐装满员,进入朝鲜。这是第一批回国的朝鲜族部队。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内的156师的朝鲜族士兵,携带全部武器装备,抵达北朝鲜元山。
至此,中国共向朝鲜移交了成建制的3个师的兵力,共几万余人。
回国后的朝鲜族官兵随即被编入朝鲜人民军。
原解放军第164师被整编为朝鲜人民军第5师团,师长为金昌德少将。
原解放军166师被整编为人民军第6师团,原166师政治委员方虎山担任师长。
原解放军第156师被整编为人民军第12师团,全宇担任师长。
根据档案记载,介于中朝两军多年的深厚友谊,为了不让战士们产生抵触情绪,朝鲜派来代表来到中国请求派人去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的谈话,才使转党工作顺利进行。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3个朝鲜族师屡立战功。
当时朝鲜人民军共有7个主力师,这7个师的师长有4人是东北抗日联军出身,另外3人出身于八路军。
这些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老兵,再到3年的解放战争,无论是指挥官的军事能力,还是战士们的作战经验,都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些部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军在战争初期几乎不堪一击。
当最后的战火平息时,这些曾经的战友们却发现,和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想中的安宁生活..
【4】战争中的表现与损失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韩国首都汉城。
在占领汉城的战斗中建立卓著功勋的步兵第4师被金日成命名为"汉城第四师"。
7月,金日成发布命令,特别嘉奖金雄李权武所率部队的贡献突出。
后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近卫"称号的部队有7支,其中从中国返回的部队就有4支,即第18联队、第4步兵师、第6步兵师和第10步兵联队。
这些在中国转战南北、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方虎山于11月被授予共和国双重英雄称号,而获此荣誉称号的包括方虎山仅三人。
第12步兵师被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但是战争的残酷性也很快显现出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由164师改编的人民军第5步兵师沿东海岸南下,占领江陵后遭遇美海军舰炮阻击,损失重大。
7月底进军浦项地区,与第12师协同作战,同韩军3师和首都师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激战。9月下旬美国仁川登陆后败退,剩下3000余人编入第4军团。
原166师改编的人民军第6步兵师,攻占开城、江华岛、金浦、金浦机场。
后沿着西海岸经忠清南道西部占领全罗道的木浦、光州、顺川后,迂回南海岸进军庆尚南道河东、晋州地区。
【5】战后的境遇与分流
朝鲜战争结束后,根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在回国参战的大约5万名朝鲜族官兵中,情况如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大约有30%;被俘虏的约有20%;留在朝鲜定居的大约有30%;另外还有20%,约1万多人自战争结束后一直到1957年陆陆续续返回了中国定居。
这1万多人为何没有选择留在朝鲜生活?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朝鲜战争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返朝的5万朝鲜族官兵30%在战斗中牺牲,被俘的有20%,余下的30%进入朝鲜其他部队后定居朝鲜,另有20%,由于深感排挤,自战争结束后至1957年陆续返回中国定居,其中许多人非伤即残。
许多朝鲜族官兵在战后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
他们虽然为朝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战后重建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部分人员选择了回到中国。
这些回国人员大多安置在东北地区,重新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6】历史的记录与反思
这段历史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野朝鲜族官兵的经历,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复杂关系。
根据相关档案记载,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族部队近5万人先后返回朝鲜半岛加入人民军。
到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朝鲜人民军规模约13.5万人,装有苏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
到6月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总兵力扩充到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共17.5万人。
这些朝鲜族官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参与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的回国支援,对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朝鲜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参战人员的人生轨迹。
那些选择回到中国的朝鲜族官兵,在祖国的土地上重新扎根,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应该珍惜和平,尊重每一个为正义事业奋斗过的人。
这些朝鲜族官兵的经历,是中朝友谊史上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