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高欢崛起

孝文帝拓跋宏去世25年后,北魏帝国爆发了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为何这里我不称之为农民起义?是因为参加起义的大多数是鲜卑族,高车族以及匈奴族的职业军人,农民所占比例极少),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契胡部落的首领尔朱荣趁机做大,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而为北魏朝廷所倚重。尤其是在与葛荣对阵的邺城之战中,尔朱荣充分发挥了他那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以七千骑兵破对方的三十万大军,这一战可谓鬼斧神工,神来之笔,成为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奠定了尔朱荣不世名将的地位。

可惜与尔朱荣的军事才华相比,其政治上的表现就显得太幼稚了,他在政治上一系列的作死操作,最终把自己弄上了不归路。尔朱荣兵发北魏都城洛阳,把胡太后和刚刚继位的三岁小皇帝扔进黄河淹死,然后为了立威,纵兵大杀,把两千多朝臣统统给干掉了,一时间,衣冠涂地,哀嚎不断,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接着又禁不住别有用心的高欢怂恿,居然异想天开得想要称帝,取大魏国而代之,偏偏他又迷信,铸金像卜问天意,因为屡次不成功,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尔朱荣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他扶立的新皇帝孝庄帝元子攸,虽然碍于其手握重兵不敢把他怎么样,但一颗仇恨的种子已经在元子攸心里种下了。

可笑的是,对此尔朱荣自己心里还没个数,在他看来,元子攸就是自己扶植起来的傀儡皇帝,他的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尔朱荣平常言语中动辄对元子攸喝来斥去,全无半点臣子之礼,但元子攸毕竟不是逆来顺受的汉献帝,他身体里流淌的还是拓跋鲜卑的血液,忍无可忍之下,元子攸联合自己的亲信设下计谋要于朝堂之上做掉尔朱荣,尔朱荣也是因为太大意了,根本想不到元子攸敢捋自己虎须,才让对方得逞。伴随着元子攸的飞身扑上,一刀插入了尔朱荣的胸口,尔朱荣倒下的一刻,脸上充满了惊讶和难以置信。权臣一除,元子攸松了口气,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随着尔朱荣的死去,局面一下失控了。

尔朱集团的两路大军打着为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报仇的旗号兵困洛阳,孝庄皇帝吸取了东汉末年王允的教训就下诏赦免尔朱余党,赐给他们保命的丹书铁券,保证众人官复原职,既往不咎。元子攸本指望以此打动他们,令其自动退兵,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元子攸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对方根本不吃这一套,接到孝庄帝的免死铁券后,尔朱荣的族弟尔朱世隆一阵冷笑,“天柱大将军功高天地,一片赤胆忠心,长乐王不顾以前的盟誓残害忠良,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我为天柱大将军报仇,决不投降!”,长乐王是元子攸称帝之前的王位封号,尔朱世隆以此相称,摆明了是不承认他这个皇帝。

元子攸无奈,只得散尽宫中银两宝物,招募一万名勇士做殊死抵抗。但契胡骑兵乃当时纵横天下,难与争锋的一支劲旅,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哪里是其对手?不久洛阳城破,孝庄皇帝被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俘虏,尔朱兆将孝庄皇帝劫持到晋阳好一顿折磨,最后将其勒死在晋阳的三级佛寺,此时距离尔朱荣被杀才仅仅三个月。孝庄帝元子攸是个悲情皇帝,他不甘心受人摆弄,拼死一搏,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尊严。其生前有语:“吾宁为高贵乡公(曹髦)死,不为常道乡公(曹奂)生。”,不想一语成谶。

孝庄帝元子攸死后,留在洛阳的尔朱世隆又立了广陵王元恭为新的皇帝,史称节闵帝,就这样,尔朱荣死后,绕了一圈,北魏朝政又再次被尔朱家族所掌控。

当初尔朱荣率领契胡铁骑名显天下的时候,吸引众多豪杰来投,这些人当中尔朱荣最欣赏的就是高欢,他先是任命高欢为亲信都督,在尔朱荣击败葛荣的邺城之战后,高欢又因功被封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高欢经营晋州,拼命捞钱,他捞钱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全部送给了尔朱荣身边的亲信,放长线钓大鱼,他相信自己的感情投资终有一日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回报。

孝庄帝杀了尔朱荣,尔朱兆起兵复仇,联络高欢一起攻打京都洛阳,高欢不想公然反叛朝廷,就借口说晋州土匪太多自己正忙着剿匪而婉拒了尔朱兆的邀请。出乎高欢意料的是,洛阳城如此不堪一击,被尔契胡兵轻易攻下。当高欢听说尔朱兆押着孝庄帝北上的时候,他忽然有个一个计划,打算找机会把孝庄帝截下来,所谓“功高莫过救驾”,这件事要成功了,自己可就是再造魏室的大功臣了,到时候咱也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该是多么的得劲啊!于是高欢就给尔朱兆写信,劝他不要杀孝庄皇帝背负弑君的恶名。高欢如意算盘打得挺好,只要孝庄帝不死,自己就有机会把他救出来,以后的事情就顺风顺水了。没想到尔朱兆根本不鸟高欢,看了高欢的信后,随手揉成一团当成垃圾给扔了,然后该干嘛还干嘛,孝庄帝依然没有逃脱悲催的结局。

就在这时,居住在河西地区的费也头人(另一支少数民族力量) 纥豆陵步蕃领兵大举进犯秀容川,秀容川是契胡人的老巢,这要是被人端了,乐子可就大了,尔朱兆率领契胡铁骑拼死抵抗,没想到费也头人也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其勇猛彪悍一点都不次于契胡武士,尔朱兆节节败退,最后困守晋阳,迫不得已,派人向高欢求救。高欢因为已经拒绝过尔朱兆一次了,如果再拒绝的话担心惹恼了人家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他现在实力还不够强大,根本不足以跟尔朱家族叫板。所以这次高欢一接到尔朱兆的求援,就带领军队往晋阳出发了,但一路上却是游山玩水慢腾腾得往前走,估计着纥豆陵步蕃和尔朱兆相互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才下令加速前进,赶赴晋阳,然后捡了个现成便宜,以逸待劳和尔朱兆里应外合大破纥豆陵步蕃,并将之斩杀于石鼓山。

得高欢领兵解围,尔朱兆大喜,恨不得抱住高欢狠狠地亲上两口,患难见真情,他觉得高欢讲义气够哥们,下令摆上香案,当下就与高欢拜了把子,结为异性兄弟。两人举杯畅饮,尽兴开怀。尔朱兆拿高欢不当外人,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高欢虚与委蛇,等说到“六镇兵民”的时候,高欢的耳朵一下子竖起来了。

原来邺城一战后,六镇兵民归降了尔朱荣,日子过得极苦,还经常受契胡人欺负。六镇鲜卑人那个个是硬汉子,哪里受得这等气?便奋起反抗,大小二十六反。葛荣当时号称百万,被尔朱荣遣散后止有二十多万,再被尔朱兆几番屠杀,现在只剩下十万多人了。尔朱兆向高欢讨主意:“这帮人太不听话,杀了一半多,仍然敢造反,你说怎么办?”

高欢已经关注六镇人很久了,对于自己这些老乡,他太熟悉了,他们除了鲜卑贵族和中原强宗大族子弟就是流配充军的犯人,大都是勇敢尚武之辈,处理不好就是动乱的根源,大魏就是让他们给弄了个七零八落,但用好了这就是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看你怎么用了,高欢有足够的信心可以驾驭这帮凶悍之徒。现在尔朱兆提到这个话茬了,高欢心中一动,但表面上仍然不动神色,他做出毫不在意的样子随口答道:“六镇人天性好斗,围剿不能解决问题,安抚才是上策,大王可以挑选一个信得过的人去统领他们,他们再不老实,你就拿首领问罪”。

尔朱兆一听这倒是个好主意,可这都是些凶神恶煞,不要命的主儿,谁能镇得住他们?他就问高欢:“谁能堪当此任?”,高欢微笑不语,心里却想:“你眼瞎呀?跟你一块喝酒的老高就可以,没有人比我更合适的啦!”,但这话他只能放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得让别人说出来才行,不然的话,尔朱兆一听,绕了半天你想要呀,你到底是何居心?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唯有贺六浑可以担当此任。”,高欢是鲜卑化的汉族,贺六浑正是高欢的鲜卑名字。

高欢循声望去,见说话的是当时名震天下的贺拔三兄弟中的老大贺拔允,高欢心里高兴,脸上却现出来怒色,他站起来走到贺拔允面前对准他的嘴巴就是一拳,骂道:“天柱大将军在时,我们这些做奴才的像鹰犬一样听他吩咐,如今天下之事皆在大王,什么时候轮到你出来乱说话,请大王杀之。”

高欢的表演很精彩,看戏的尔朱兆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高欢摆明承认他是尔朱家族的掌门人,天下共主,尔朱兆紧紧握住高欢的手,声音哽咽:“高兄莫要推辞了,我意已决,这些刺头就交给你管理了,咱们弟兄联手,共谋富贵,谁人能挡?”,高欢假惺惺推辞了几下,尔朱兆还不乐意了,借着酒劲大声喊道:“贺六浑!你要真拿我当兄弟,就该为我分担忧愁,何其一再推辞?”,高欢赶紧顺坡下驴,答应了尔朱兆的委托。

当然喽,贺拔允的嘴巴也没白挨,他的好处高欢记在了心里,后来,高欢入主洛阳,大肆封赏有功之臣,贺拔允进爵位为燕郡王,转任太尉,加官侍中一职。

心心念念的六镇兵民终于到手了,高欢欣喜若狂,酒席宴后,立刻传令各州原六镇兵到汾河东岸集合,六镇人早闻高欢大名,知道此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都愿意跟高欢混,所以接到命令无不欣然而至,很快高欢周围就聚集了十多万人。去除老弱病残,妇孺儿童外能够作战的精兵不足两万,就这高欢也很知足了,比起晋州那三五千人的镇城守军,真的是赚大发了。

但高欢还有一件事发愁,现在自己所统属的六镇兵马还处在尔朱兆的势力范围,自己稍微搞点小动作的话羯胡铁骑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向自己兴师问罪。所以,要走出去才有机会。高欢脑子一转,想出一个主意来,他授意好朋友刘贵去跟尔朱兆说大王您这里连着几年粮食歉收,您自己的人马都不够吃的,哪里还有余粮养活那么多的六镇兵民,莫如让贺六浑带着他们去河北那里休整,等填饱了肚子再回来为大王效力,再则,河北那地方还有很多不服从朝廷,跟朝廷对着干的割据势力,贺六浑这次带兵过去,顺便把他们都给收拾了,如此一则可解决粮食危机,二则可以为朝廷平叛,可谓一举两得。这刘贵是高欢的铁哥们,他最早跟随的尔朱家族,当年高欢走投无路来投奔,还是他向尔朱荣引荐了高欢,尔朱荣挂掉后,刘贵又跟着尔朱兆混开了,说起来也算

是尔朱家族的两朝元老了,所以他的话在尔朱兆那里还算是比较有分量的。

尔朱兆觉得刘贵的话很有道理,刚要点头答应,他手下的长史慕容绍宗提出反对意见了,说此举万万不可,高欢雄才大略,其心又不可测,他而今手握重兵,在大王的眼皮底下尚可掣肘,一旦放他出去,那就是蛟龙入海,猛虎出山,后果不堪设想。这慕容绍宗是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后人,慕容恪被誉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慕容绍宗承袭先祖遗韵,也是极富谋略,料敌在先,他洞若观火,一眼就看穿了高欢的那点心思。

慕容绍宗的提醒,令尔朱兆犯了犹豫:“这个...,绍宗所虑倒是不可不防”,关键时刻,高欢之前的布局发挥了作用,尔朱兆身边的亲信们开始发言了,七嘴八舌得唾沫星子全冲着慕容绍宗喷去,说慕容绍宗和高欢素有私怨,所以才在大王面前诋毁高公,离间大王和高公的关系,实在可恶。这些人平日里都受了高欢的不少恩惠,现在开始帮高欢说话了,所谓孤掌难鸣,慕容绍宗一人哪里说得过这么多人,尔朱兆耳根子又软,也开始对慕容绍宗不满了,说你这人咋那么坏啊?居然敢说我高兄的坏话!一怒之下,下令把慕容绍宗关起来,让他好好反省去。

就这样,高欢带领晋阳守军和六镇兵马打着为朝廷平叛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开往了河北,未来尔朱家族的掘墓人上路了,一切正按照慕容绍宗预言的方向在发展。

来到河北后,高欢经过仔细筹划,准备先打兵力最薄弱的信都,没想到还没等开打,盘踞信都的高乾,高敖曹兄弟俩主动来投,并情愿将冀州之地拱手相让,他们久仰高欢仗义疏财,义薄云天的大名,且早已看出来高欢表面上归附尔朱氏,实际暗怀异志,高氏兄弟对尔朱家族的倒行逆施早就不满,这次高欢一来,他们毫不犹豫便归降了。渤海高氏是河北望族,代表河北汉人门阀的实力,这样一来,高欢兵不血刃就取得了河北汉人的支持和冀州重镇。接着赵郡太守李元忠来见高欢,这李元忠可是位高人,他向高欢提出了“以冀州和我的殷州为根据地徐谋发展,沧州、瀛洲、幽州、定州自然望风归附。唯独相州刘诞这个匈奴人可能不服,但他绝非明公的对手,也不难拿下,如此不出数日,河北之地尽属明公”

事情果如李元忠所料,高欢在河北扎稳脚跟。刘诞指日间被破,河北大族纷纷倒向高欢。高欢短短数月之间控制河北局势,大家意识到高欢的重要,在尔朱世隆的提议下,节闵帝封高欢为渤海王兼大都督,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高欢经营河北有方,民心归附,兵强马壮,不少英雄豪杰也来投奔,高欢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了,与此同时,尔朱家族嚣张跋扈,贪赃枉法,倒行逆施,弄得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尔朱荣本人最痛恨贪赃枉法,他在的时候,军纪严明,对下属要求严格,大家还不敢乱来,现在老大塔司郎了,没了约束,就开始无法无天了。尔朱家族的作死行为,给高欢提供了历史机遇。

李元忠,高乾等河北汉人望族催促高欢起事打响反对尔朱家族的第一枪,高欢估摸着自己现在的实力足以跟尔朱家族扳扳手腕,一争高低了,但他现在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起事的理由,一个可以提起士气的理由,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高欢开始自编自导了一出精彩的戏码,来为自己创造那个“理由”。

尔朱兆突然来信了,要求六镇兵民原回并州接受契胡人的领导,消息很快传遍军营,将士们惊恐不安,为未来感到担忧。接着尔朱兆派来的使者又到了,手持兵符向高欢征兵要去讨伐步落稽,步落稽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极其凶悍,跟他们打仗,很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实际上,所谓的信,使者,兵符统统是假的,这都是高欢事先安排的,现在戏正式开始了,主角高欢立刻全身心投入,开始了精彩的演出。

高欢很不情愿地点齐了一万兵卒,出发之日,出征将士与家人告别,恋恋不舍,高欢安排好一起演戏的配角——领队的将领孙腾向高欢请求过五天再走,高欢答应了。五天时间一到,孙腾请求再宽限五天,高欢又答应了。高欢就这样制造假象,目的是酝酿情绪,折腾这帮人的神经。

十天后高欢亲自送六镇兵上路,出征将士的家属、亲戚、朋友都来送别。高欢拉住孙腾的手紧紧不放,泪水滚滚而下,搞得跟生离死别似的。在戏精高欢专业表演的带动下,大家再也忍不住了,悲愤情绪集体爆发,一时间是哭声震天。高欢心中一喜:终于把节奏带起来了。

高欢站上高台,面对三军将士,痛不欲生,声泪俱下:“我与诸位名义上虽是主帅与士兵,实则情同一家,怎么舍得诸位离我远去重入虎口,只是将令难违。讨伐步落稽已是死路一条,延误军期又当处死,配给契胡人为奴还是一个死。普天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们的活路了吗?我们该怎么办?”

有人喊道:“反他娘的!”。这位估计也是高欢安排好的一个托。他这么一嚷,立刻点燃了大家的怒火,将士们齐声怒吼:“造反!造反!”,一时间刀枪并举,声震天宇。

高欢两手往下一压,示意大家安静,朗声说道:“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造反事关重大,得有个首领可以号令大家,谁堪当此任呢?”。众人纷纷喊道:“愿唯高王之命是从”。

高欢说:“大家都是鲜卑勇士,但是节制起来不易,没有纪律,各行其是,终究不过乌合之众,难逃灭亡,葛荣之例前车可鉴,如果让我领头,愿与大家约法三章:不得欺汉人,不得犯军令,生死由我处置。如果大家可以接受,我就干,否则还是另请高明吧!”。六镇兵民一听高欢愿意带领大家造反,不禁欢声雷动,纷纷表示愿以高欢马首是瞻。

就这样,高欢略施小计就把一群散兵败卒,一伙亡命之徒凝练成钢铁战士,在信都举起了反抗尔朱氏的大旗,明明是自己想做的事,却通过玩弄花招让大家伙儿求着自己做,高欢心机之深,手段之高,性情之奸诈,比起三国曹操不遑多让,《北齐书》称高欢“机权之际,变化若神”。

和历史上很多反叛朝廷(现在北魏朝政把持在尔朱集团手中,所以反尔朱也就等于反朝廷了)的起义一样,高欢一开始打算设计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但禁不住身边哥们的怂恿,高欢只得选择另立新君,毕竟大战前夕,团结人心最重要。渤海太守元朗也是皇族,高欢就拥立他为新的皇帝,史称魏后废帝,高欢被任命为丞相,其他人等个个连升几级,封官加爵,皆大欢喜。

得知高欢扯旗造反的消息,尔朱兆怒不可遏,亲率两万精兵以最快的速度向信都杀来,尔朱世隆,尔朱仲远也分别举兵奔袭,三路大军兵锋所向直指信都,欲一举把高欢扼杀于摇篮之中。契胡铁骑名扬天下,当年曾以七千破葛荣三十万,成为六镇兵民心头上抹不去的阴影。危难之际,高欢诡计频使,他深知尔朱家族彼此不信任,各怀猜忌,便祭出了“反间计”,高欢以前花出去的银两再次发挥了作用,尔朱家族各个部队里都分布着已经被高欢收买过的人,于是突然间谣言四起,说什么尔朱仲远要谋杀尔朱兆,尔朱兆打算和高欢联手除掉尔朱世隆,听了这些谣言,尔朱仲远和尔朱世隆惊疑不定,吓得带领自己的军队直接开溜了。尔朱兆手下的士兵一看那两路都跑了,军心浮动,斗志全无,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高欢大败尔朱兆,俘虏五千人,尔朱兆败回晋阳,高欢收纳俘虏,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高欢的一记重拳彻底打醒了尔朱家族,他们认识到大敌当前,自家人只有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才有可能生存下去,一味内讧,窝里斗,只能任人宰割。于是尔朱家族的联军第二次向河北挺进,四路大军共计二十万,浩浩荡荡,直指邺城(此时高欢的主要兵力集结在邺城)。此时高欢兵不满三万,明显处于劣势,小将段韶对高欢说:两军对决,不在于人数多少,而是人心向背,尔朱家族诛天子,屠百官,荼毒百姓,早已尽失人心,他们人数再多,也只是个花架子,不足为惧,只要我们这边心齐,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难怪段韶日后会成长为一代名将,跃居北齐王朝最具战斗力的三驾马车之首(另外两架马车分别是落雕都督斛律光,兰陵王高长恭)。

尔朱集团四路大军会师邺城外围,在节闵帝的安排下,由行台长孙稚负责节制各军,但率领四支兵马的尔朱四将互相都不服气,当然更不把长孙稚放在眼里,所以长孙稚也只是个挂名的统帅,做做样子而已。缺少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也是尔朱家族败亡的原因之一。

关于长孙稚,在历史上的名气可能不是太大,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孙子,那就是隋朝时期的风云人物长孙晟,“一箭双雕”的成语典故即出自长孙晟,也是金庸笔下射雕英雄郭靖的历史人物原型。以后我可能会写篇与此人有关的文章,此处暂且略过不提。

高欢亲自率领大军出城迎敌,来到了郊区的韩陵山,背靠韩陵布了一个圆阵,高欢先做了部署,自己统领中军,高敖曹率领左军,高欢的堂弟小将高岳率领右军,然后将牛驴用绳子连起来堵塞退路,这个举动等于告诉将士们,一旦打起来,那就是有进无退,惟有拼死一战,打赢了荣华富贵唾手而得,输了只能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朔风凛冽,号角悲鸣,旌旗招展,剑拔弩张,决定高欢和尔朱家族生死存亡的韩陵山大战拉开了帷幕。

两军对阵,开战前先来一场口水战,尔朱兆大骂高欢背信弃义,高欢反唇相讥:“你我约定报效国家,如今天子何在?”。尔朱兆说:“元子攸无辜杀害天柱大将军,我要报仇!”,高欢道:“天下谁人不知天柱大将军居功自傲,目无君上,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况且君王杀死臣子天经地义,你报的什么仇?你我今日恩断义绝,兄弟情尽!”。

尔朱兆骂架骂不过高欢,气得大枪一摆,率领契胡勇士冲了过来,鲜卑士兵毫不示弱,挥舞着弯刀,长矛,弓弩迎了上去,伴随着弩箭如雨,刀光闪烁,断臂,残肢,人头纷纷滚落在地,鲜血四处飞溅,惨呼嚎叫之声不绝于耳。契胡骑兵骁勇彪悍,再加上人多势众,高欢的中军渐渐不敌,有被冲垮的迹象,危急时刻,高岳率五百名鲜卑骑兵挥舞马刀怒吼着从右面冲向敌军,斛律金收集溃败下来的兵卒从敌军后面发起袭击,喊杀声阵阵,战况一时又处于胶着状态。

现在该轮到高敖曹上场了,此人生得“龙眉豹颈,姿体雄异,胆力过人”,世人赞叹高敖曹:“马槊绝世,项羽复生。”,就是说他的勇猛跟项羽有的一比。现在高敖曹远远眺望惊心动魄的两军厮杀场面,闻着弥漫于空中的血腥味,瞳孔中闪射着兴奋的光芒,高敖曹对着自己手下的三千汉兵喊道:“兄弟们,咱们汉人向来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唯有以自己的勇猛才能换取鲜卑人的尊重!现在是证明自己的时候了,给我冲啊!”,手中大槊一挥,策马冲了上去,三千汉家子弟兵嗷嗷叫着紧随其后。高敖曹大槊上下翻飞,如同砍瓜切菜,沾上死,挨着亡,汉兵们也奋勇争先,挥刀猛砍,大枪横扫,跟着高敖曹杀出了一条血路,把契胡军队拦腰斩为两截。

这下尔朱军团顶不住了,开始节节败退,尔朱军团本就人心不齐,各怀异心,根本就没有为尔朱家族卖命的打算,一看情况不妙,立刻就有不少人临阵倒戈,朝高欢唿哨一声打个招呼,就转过身来对准自己人一顿猛砍,所谓兵败如山倒,尔朱军团二十万大军四散而逃,一败涂地。

在高处观战的尔朱军团名义上的统帅长孙稚眼见自己这边全线溃败,惊叫一声“完犊子了!”,便催马扬鞭往洛阳的方向跑去,尔朱度律、尔朱天光远远地喊道:“行台等一下,咱们一起逃命”,也纵马跟在长孙稚后边跑了,尔朱兆则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晋阳,尔朱仲远一打马跑去了东郡。

韩陵山一战,高欢完胜尔朱家族,从此尔朱家族一蹶不振,高欢也藉由此战名显天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高欢发挥了“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精神,穷追猛打,逼得尔朱兆逃到深山之中,自缢而亡。尔朱家族其他将领,尔朱仲远,尔朱度律、尔朱天光或者逃奔南梁,或者被部将出卖而杀死,尔朱家族彻底凉凉了。

现在的高欢功成名就,彻底把持了北魏朝政,也开始擅行废立,不久他就废掉了元朗和元恭而立孝文帝的嫡系孙子元修为帝,史称孝武帝。

高欢扶大厦将倾,重塑魏国国祚,声望日隆,成为大魏国最有权势的人,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平河北,入中原之际,关中出现了一位机谋权变以及用兵之术丝毫不弱于他的年轻人,此人名唤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的横空出世硬生生中断了高欢一统天下的进程,他将作为高欢的平生宿敌和高欢在中国的北方大地上一争高低,为南北朝后期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两位枭雄的争霸导致北魏帝国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而宇文泰建立的北周更是孕育了隋唐盛世。

(关于高欢的落幕,敬请关注我的另一篇文章《玉璧悲歌,高欢谢幕》)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