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姆特-霍利”这个近百年前的经济幽灵,如今再度让美国民众感到不安。可即便如此,白宫似乎还是按下了“关税”按钮。一个早已被历史证伪的剧本,为何会再度上演?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今年四月宣布“对等关税”意向起,便开启了一场全球贸易震荡。几经推迟,那份行政令终于在七月三十一日正式签署。
八月七日零点,新关税政策准时生效。美国正式迈入一个平均关税高达17%的时代,要知道,去年这一数字还只有1.2%。
这场表面上剑指海外的贸易战,其真正的战场和代价,或许正悄然在美国内部累积。
谁的账单?
数据显示,今年六月美国政府的关税收入激增至27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四倍。这笔数字看上去不小。
然而,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一致指出,这笔钱主要由美国的进口商承担。这些企业并非慈善机构,自然会将成本转嫁。
福特汽车已明确宣布,因关税增加,其年度成本将额外上涨八亿美元。这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宝洁公司也紧随其后,预计旗下四分之一的产品将不得不提价,最终这些上涨由消费者买单。
国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查克·舒默直言,这场关税政策是“对美国老百姓的战争”。他估算普通家庭每年将因此多出约2400美元开支。
具体数字也印证了物价的普遍上涨:皮革价格已飙升40%,汽车12%,电脑电子产品18%,就连农产品也上涨了7%。
因此,关税政策虽名为“对外”,实际上却悄然成为了对本国企业和民众的内部征税。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间,出现了第一个显著错位。
这笔庞大的收入,并没有改变贸易逆差的局面。反而让民众为所谓的“美国优先”付出真金白银。
百年药方变毒药?
回溯到1930年六月十七日,赫伯特·胡佛总统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当时他力排众议,旨在保护国内农业。
那项法案被普遍认为是加剧大萧条的元凶。它直接导致美国出口暴跌61%,世界贸易也随之萎缩66%。
今天,决策者似乎在重演这段历史,试图复制彼时的强硬姿态。然而,他们忽略了美国经济结构已发生的百年巨变。
1930年,制造业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28%,产业链相对完整。那时,美国至少还有一套可以自洽的工业体系。
而如今,这一比例已大幅萎缩至11%,美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空心化”趋势。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强调,当今全球供应链已深度融合。
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称关税生效日是“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一天”。现代经济中,每个产业的链条都异常复杂,环环相扣。
此外,美国农产品出口依存度高达40%,创下新高。一旦关税反制启动,农产品将首当其冲,大豆和奶酪等出口产品面临严峻挑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直言,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错误”。他预警,由于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危机演变的速度甚至会更快。
决策者试图复刻历史的“姿态”,却未顾及经济基础的“实体”早已天壤之别。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药方”,在当下更像是一剂“毒药”。
这剂“毒药”精准地打击了自身最脆弱的环节,导致保护主义大棒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就业与盟友的代价
此次关税政策,其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护国内就业。但七月最新的就业数据却令人担忧,仅新增7.3万个岗位。
这与预期的10.6万相去甚远,也是疫情以来最差的表现。这让“保护就业”的说辞显得苍白无力。
有经济学家测算,每“保护”一个钢铁岗位的背后,可能要损失多达十八个下游岗位。这种“顾此失彼”的效果令人警惕。
彼得森研究所更是预测,全面的贸易战可能导致美国流失高达230万个工作岗位。这表明,试图通过关税保护少数产业就业,反而可能损害更广泛的就业市场活力。
再看盟友关系,政策的实施也令人深思。对加拿大,仅仅因为承认巴勒斯坦问题,关税税率就从25%提升至35%。
对巴西,叠加关税后甚至高达50%。即便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友获得了较低的10%-20%税率,也并非无条件。
他们需承诺巨额投资与采购,这被欧盟内部称为“不平等条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菲利普·勒格兰预测,此举将引发不可避免的全球贸易战。
他认为这会导致各国对美国产生怨恨。叙利亚、缅甸等贫困和战后国家,其产品关税也超过40%,这几乎是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无差别攻击。
“美国优先”的旗帜下,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伙伴正被疏远。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正陷入孤立。这无疑是双重失衡的体现:未能有效保护就业,却丧失了盟友支持。
结语
当“斯姆特-霍利”的历史警钟再次敲响,美国却仿佛选择性地捂住了耳朵。这场由其自身发起的关税战,兜兜转转,最终代价仍由美国自身承担。
它并未让外部对手付出预期的巨大代价。反而,它演变为一场对本国消费者、企业以及就业市场的深度消耗战。
物价上涨、企业成本激增、就业市场疲软已是肉眼可见的现实。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随着企业库存耗尽,物价将全面上涨。
尤其对普通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将造成严重冲击。长远来看,这场“自我消耗”还以信誉和领导力为长期成本。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通过筑起高墙来实现。而是要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他人不可或缺的伙伴。
这一道理,早在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中已被验证。如今,它似乎又被再度遗忘,留下的只有重复历史错误的沉重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