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与近卫文麿希望用外交谈判缔结协定,来拖长自己的政权完全不同,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上台后坚决主张,如果美国不按他的意图办事就开战。
任命东条英机当内阁总理大臣是裕仁天皇亲自决定的。举行就任仪式以后,裕仁天皇对木户宫内府大臣举荐东条英机任首相非常满意,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木户当天在日记里记下了他的感谢之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是中国成语,原意是说要想把老虎的孩子抢到手,就一定要冒被老虎吃掉的危险进到虎洞里去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一次进入“虎穴”,得了一个“虎子”;发动七七事变,第二次进人“虎穴”,又得到了一个“虎子”;强占越南,第三次进入“虎穴”,再得一个“虎子”。现在,又到了想要得到更多的虎子的时候了。
近卫文麿站在洞口,虽然垂涎三尺,却不敢往里进,那么,就只好换上敢入“虎穴”的东条英机去冒险了。在这里,裕仁天皇将“焉”字改成“不”字,有着深刻的含意。
1、东条英机的强硬
美国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日本已经选出发动战争的内阁,用赫尔国务卿的话来说就是:“日本已经转动了战争的车轮。”
在东条英机上台以前,9月6日那一天,在裕仁天皇亲自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已经通过了由海军草拟的《帝国国策实施要纲》,明确写有:
“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
并决定:“外交谈判如果在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这就给日美外交谈判规定了最终结束的时间表。
10月17日东条英机上台,已经到了结束外交谈判的时刻,日本已坐在火药桶上。以后进行的外交谈判,只是玩弄外交手腕,虚晃一枪,为准备好作战部署拖延时间而已。
东条内阁上台之日,正是德苏战场上德军开始全线大规模撤退之时!
原来,以天才战术家自命的希特勒,是一个狂妄自大的蠢人。孙子兵法中说:“少算不胜,何况无算”。
希特勒面对的是勇敢善战装备精良的庞大军事力量,战场的地形也和西部战线完全不同,非常不适合重型战车的机动作战;对德军内部的忠言之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只有唯唯诺诺的庸才在其帐下。主观客观条件已经深藏必败的因素,他却浑然不觉。
10月9日,德军新闻官员奉希特勒的命令发表战报,说:
“铁木辛哥和伏罗希洛夫的红军主力已经完全被包围,目下正在歼灭中。”
确信只需最后一击战争即可结束。
这时,希特勒在梦想着莫斯科市民将用玫瑰鲜花迎接德军坦克的到来,殊不知他们所谓的“世纪大歼灭战”,“对东方欧洲的贡献”很快就要变成一场白日梦了。
10月上旬,莫斯科战线开始降雪,冬季比往年来得更早!大地一片积雪,决定了德军的命运。缺少防寒准备的德军出现大批冻死冻伤的士兵,现在已不再是落花没马蹄的欢乐,而是积雪葬坦克的沮丧了。
苏联红军果敢发动反攻,德军全线败退。
希特勒的末日即将来临,但他却完全不知道;东条英机的末日如何,他更无从知道。他野心勃勃正在进入“虎穴”,正在向万丈深渊中猛跳!
从东条英机上台那一天开始,已经是弓上弦刀出鞘了,日本已经决定在12月初对美英开战。战争准备紧锣密鼓。
11月7日,在美国例行的国务会议上,全体与会人员对远东形势都表示担心,因为危机已经逼近。罗斯福总统逐一征求各位部长的意见,赫尔国务卿做了15分钟的发言,最后明确指出:
“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不知道日本军事攻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始,一定要经常警戒。”
全体与会人员在赫尔讲话时寂静无声,人们在认真思考战争的现实可能性。
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对远东形势的分析却慢了一步。
他们曾向陆军部长史汀生提出备忘录,从军事角度分析远东形势,强调以下各点:
一、在中国,为了不干涉日本的行动,美国应避免派遣军队。
二、美国义勇部队对中国的援助,应在可能施行的最大限度内继续进行。
三、应加强对中国的物资援助。
四、希望不要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
这份备忘录通过赫尔国务卿送交给罗斯福总统。
当时罗斯福总统确实不愿意和日本打仗。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不用说在亚洲和日本开战,甚至在欧洲也不同意参战,一直主张袖手旁观,“坐视狂热的、堕落的欧洲人自相残杀。”罗斯福总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滑稽的“腹案”
与美国讨论战争问题的国务会议差不多同时,1941年11月12日和13日,在日本首相官邸也连续两天召开政府和大本营的联席会议。
会上决定了《促进英美中荷终结战争的腹案》,实际上就是一份战争指导计划。
内容包括:
一、在远东铲除英美的根据地,确立长期不败的地位。抓紧设法使蒋介石政权屈服,让美国丧失继续战斗的意志。
二、不扩大战争对象。特别对苏联,要保持和平稳定。
三、寻找机会,斡旋德苏间的和平,代价是承认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印度。
四、为了结束战争,应致力于捕捉下述机会:
1.南方作战到达关键阶段时;2.重庆政府屈服时;3.对印度的策略成功时;4.德苏战争结束时;5.德国在英国本土登陆作战成功时。
这个腹案是战后从《大本营机密日志》中发现的。从战争爆发前后东条英机和杉山元、永野修身这三个政府、陆军、海军首脑的行为来看,都是按照这个腹案进行的。
这个方案盲目认为欧洲战场上希特勒必胜,美国在德意日三国的强大压力下必将退却自保,中国政府将全面屈服,夺取英国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正是好机会。该方案只估计到对日本有利的情况,没有设想不利的发展趋势。例如,作战不成功时怎么办?长期不败的态势瓦解以后怎么办?德国如果崩溃了怎么办?
苏联从北面进攻日本怎么办?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器全部运转起来对付日本怎么办,等等。不顾及这些因素却妄谈胜利,纯属痴人说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只想趁火打劫,火中取栗。
在这次会议之前,10月29日,日本高层曾召开过一次关于一旦爆发太平洋战争,日本国力能否承受的决策性会议,整个会议讨论进行了10个小时。
日本企画院总裁为了迎合军部的野心,拿出一份编造的庞大物资数量表,列举日本船舶、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储备情况,断言:“在维持国力和保证国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方面,不是不可能的。”
用编造的数字自欺欺人,更助长了荒诞的战争决策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拿石油一项来说,每年需要量海军为二百万吨,陆军为五十万吨,民间一百五十万吨。当时的实际储存量海军为四百万吨,陆军五十万吨,民间二百万吨,平均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就要枯竭。
战争爆发后,国内每年生产量约三十万吨,占领了南方地域后,估计第二年可增加到一百万吨,第三年可增加到三百万吨。随着战争中的需要量急剧增长,一旦海上运输通道被切断,单石油一项的缺乏就可致日本于死地。其它钢铁、粮食等生产生活必需物资,也都无法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
在船舶的分配方面,他们对于现有船舶量、战争中船舶的估计沉没量、维持国力的最低限度需要量,结合大本营的需要量做了如下的分析即:
开战前日本的船舶保有量约为:一千吨以上船舶五百五十万吨,一百吨以上一千吨以下一百万吨,合计六百五十万吨(百吨以下的机船帆船不计)。开战时,陆军最初征用二百三十万吨,六个月以后逐次解佣,保持到一百一十万吨的水平;海军最初征用一百八十万吨,继续使用不再解佣。为了培养国力,开战后六个月的时候,最小限度应保持三百万吨。关于油船的保有量,估计约有三十五万吨,海军要经常征用二十七万吨,陆军征用一万吨,其余供民需使用。
关于推定的船舶沉没量,海军提出,战争第一年为八十至一百万吨,战争第二年以后,每年约六十至八十万吨。企画院提出,平均每年按八十至一百万吨估计。
在一般商船的建造计划方面,海军提出,在平常时期,原来属于递信大臣管理的责任,到战时改由海军大臣管理。由于过去在造船管理方面采取自由放任的方针,转移到计划管理机制,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估计初期的建造量很少,1941年可建二十七万吨,1942年五十三万吨,1943年七十五万吨。如果全负荷运转,估计拥有每年建造一百万吨的造船设备。
“民用船舶开战初期忍耐若干不足,但经常能够使用三百万吨船舶,并能和南方维持交通,维持以生产普通钢五百万吨为中心的国力,确保最低限度的国民生活,不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个分析和判断,与会的全体人员到底是真正理解了还是马马虎虎随便表态,各人又是怎么想的无从知道,总之,全体通过了,都签名同意了战争决策。
日本战败以后,日本战史学家研究的结果,单就船舶损耗一项,开战后第一年大体上和原估计差不多。第二年8月,美国潜水艇击沉的日本一般商船数为五万吨,9月为五万吨,10月十万吨,11月十万吨,12月十三万吨。1944年1月十五万吨,2月五十五万吨(特鲁克岛),3月三十万吨,4月二十万吨,5月二十五万吨,6月三十五万吨(塞班岛)。
其后每月平均都不低于二十五万吨。这些只是沉没的数量,其他损伤的船数还没有计算,海军舰艇的沉没损伤数量也没有计人。和原来估计每年船舶损失量为八十至一百万吨的数字非常悬殊。
3、开战的决策
11月15日下午1时,皇宫召开御前作战说明会,由大本营、陆军部和海军部的最高级将领向大元帅裕仁天皇报告发动战争的准备情况,并在军事地图上一一报告具体的作战计划。
裕仁天皇由侍从武官长莲沼蕃陪同,身穿海军服来到会场。
陆军杉山元参谋总长、海军永野修身军令部长、东条陆相、岛田海相,以及皇族的闲院宫、伏见宫、梨本宫三元帅等十四人参加会议,主要说明人是陆海军两位作战部长和两个作战课长,统帅部的6名干部在地形图上指示实战目标和移动战斗路线,陆军的由边次长和海军的伊藤次长随时插话补充说明。
作战计划的说明共用了三个小时。
汇报结束后,裕仁天皇向杉山元和永野修身二人提出质询。
问:输送陆军的船队,你考虑过受敌水上舰艇或飞机的攻击情况没有?
永野答:海上舰艇没什么问题。问题是空中飞机方面。对此,我们一定充分准备,保证安全护卫。
问:在法属安南北部对付中国军队没有问题吗?
杉山答:我想没有什么问题。地形险峻,大兵团不能行动。已经派南方军直属的安南作战部队第二十一师团驻守,加强防御。
问:我军南下进攻马来半岛,主力通过后,英、印联军是否要从印度洋方面登陆?
杉山答: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南方军下属进攻马来半岛的第二十五军已经准备好充分的兵力,第五十六师团作为大本营的预备部队保持临战状态,有把握对抗。
会议自始至终非常紧张严肃,裕仁天皇专心听取说明。不过,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没有在会上披露。那是因为这一项属于机密中的机密,元帅和参谋等人不能与闻。这项计划的演习已经在11月3日进行过了。
作战说明会结束后,下午4时26分,杉山奏请裕仁天皇批推《南方要域攻略命令》。
本来,在11月6日公布的《大陆令第五五六号》已经经过天皇批准,这是对南方军团下达的攻略命令。不同的是,上次是攻击准备命令,这次是实行命令。这个命令一经批准,日本的侵略机器便开始运转了。
裕仁天皇批准命令的时间是1941年11月15日下午5时4分。
《南方要域攻略命令》批准后,杉山立即以“奉敕传宣”的形式向南方军团下达许多关于作战行动的指示。16日,各作战部队都接到待机作战命令及具体作战任务。
当时在南京的第三飞行团长远藤三郎接到的作战命令是:
“要等待下一个南方作战命令,做好准备。在此期间,为了隐瞒南方作战计划,应以切断援华公路为名,轰炸昆明。”
空袭昆明,实际上是给进攻南方制造烟幕,迷惑美英的注意力。远藤三郎接到这个命令以后,知道对美英即将开战。
当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暴风雨前夜的寂静。说它是决定日本命运的大决战,倒不如说它是毫无成算的无谋的大赌博。我现在站在走向死亡旅途的门前。”
这样想的可能不止是远藤三郎一个人。
11月29日,乘载约三千将士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正在北太平洋向东行进中,预定在12月8日上午偷袭珍珠港。乘载陆军的舰船正在海南岛的三亚湾,预定12月8日拂晓在马来半岛登陆,入侵泰国。赌博的骰子已经掷出去,箭已经离弦了。
4、反对开战的政要
11月29日,这一天是雨后阴沉天气,日本人民的心头也像压着一块石头那样忧郁。上午九时半,裕仁天皇在皇宫中把十余年来历届首相元老们找来,讨论定夺是否应该对美英开战的问题。
出席会议的有清浦奎吾、若槻礼次郎、冈田启介、林铣十郎、广田弘毅、阿部信行、米内光政、近卫文麿及现任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宫内府大臣木户幸一、东条首相兼陆相、岛田海相、东乡外相、铃木企画院总裁等人。统帅部没有人出席。
会上,东条英机强烈主张不能同意美国在日美外交谈判中,要日本从中国撤军的提案,认为陆海军已经意见一致,做好了战争准备。一旦战争爆发,首先占领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地带,以此为据点击败敌军。在战争进行中间,预计英国不久即将向德国投降,苏联也将被德军征服,美国将完全陷入孤军作战的状态,结果自然是在有利条件下建成“大东亚共荣圈”。
东条英机一厢情愿的梦想得到了天皇的支持,东条反复强调:
“美国的通牒(指赫尔备忘录)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除了开战再没有别的办法。政府已经和泰国约定,我军可通过泰国领土,还可由海上在马来半岛登陆。现在马来半岛已临近雨季,上陆一定要越早越好。”
会间若槻原首相对东条所说“战争准备已经步步深入”、“当然开战”等措辞表示忧虑,提出质问:“进行战争第一个需要资源,资源中石油是今日战争所必需的。日本内地生产的石油不足,现在美国已经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如果开战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再进口的。当然,我们现在有些储备,那是有限量的,战争拖长以后肯定不够用。战争打到中途石油不足了,怎么能继续打下去呢?”
东条辩解说:“石油是绝对不会缺少的。不必担心。”
他只考虑到占领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后,使用那里的石油支持战争,而没有考虑到海上运输一旦被切断,石油势必紧缺。若槻也正是考虑到这点,对东条的辩解不以为然,主张不应开战。
平沼麒一郎原首相补充说:“若槻阁下关于国民精神力的谈话我有同感。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多了,再要打长期战争一定要忍受更大的困难和物资缺乏的压力,在安定民心方面需要做出充分的努力。”
近卫文麿原首相的态度也有犹豫。
他说:
“从4月以来,我在日美调整外交方面做了努力,最后没有成果,非常遗憾。现内阁在达到这些目的上做了许多努力,我很感谢。上午听到政府的说明,遗憾的是外交交涉已经判断是再没有希望了,外交交涉决裂了是不是需要立即付诸武力呢?我想,按现在的状态维持下去,卧薪尝胆,在演进的过程中是不是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呢?这一点,我还打算向政府当局提出质询。”
广田弘毅原首相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的情况,谈到自从中日战争以后,他极力按照躲避美英介入的方针做了许多工作,最后到了今天的状况。
他强调指出:
“从政府的说明中,似乎是今天外交上已经处于危险时期,这和所谓的战机有密切关连。历来外交谈判都是在经过两次三次反复的危机中,才能明白双方的真意。这次面对危机,马上选择战争究竟有无必要?我认为,即使十分不得已,即使交涉已到最后,还是应该细心寻找机会,采取外交解决危机的途径为好。”
林铣十郎前首相表示:
“我没有资料,我认为除了信赖政府和大本营已经充分协作研究的结论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
阿部信行原首相的态度强硬。
他说:
“根据政府的说明,外交交涉已难以继续,现在已处于重要关头。我想政府已经从各个角度做了非常周密的研究,在此以外就没有别的希望了。我只说一点,就是全国人心的动向需要慎重对待,一旦出差错,就可能失掉今天为止已经得到的成果。”
原首阳冈田启介海军大将,洞晓世界形势和日本海军实力,他反对开战。他所提出的三条质问,正中东条的要害。
他认为东条的战争安排过于天真了。
冈田质问的要点如下:
一、侵略东南亚能够得到资源和原料,但只是暂时性的。一旦战争长期延长下去,劳动力不足了,船舶不足了,就支撑不下去。目前需要船舶三百万吨,将来会需要多少?有没有保证?造船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资源和原料的运输能力不足,三年以后物资的生产就要发生危险。是不是会发生“资源堆成山而赤贫如洗”的状态呢?
二、日本海军有压倒美国的实力吗?如果没有把握,日美战争就不可打。这一点,东条在说明中有许多未知数的地方。美国只要保持现有实力,日本打败仗的危险性极大。
三、日美交涉是为了停止目前正在流着的血。“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不外就是流更多的血。越南、泰国、爪哇以外的其它地方都是大米的输入国,越南生活穷困的人很多。想利用发行军票获得物资而不做补偿,这是不是属于不正当的措施呢?
东条的答辩是:关于第一条质问,船舶预计最大限度可以确保三百万吨,有危险性。但是,运用国家强大的政治力,有多大困难都可以克服。没有国民一致的决心是达不到目的的。资源方面是令人非常担心,研究结果说明通过努力是可以过得去的,请信赖我们。
关于第二条,这一条非常重要。两年后虽然不能说稳操胜券,但确保战略要地,打下持久战的基础是可能的…万事都是在详细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我们不开战,结果该怎么样呢?我们不能甘心按美英的话去办。现在在中国战场已经失掉十六万生灵,二百万以上的人正在尝着艰苦滋味,再不能忍耐了。
如果按现在这样继续下去,一两年以后到了不开战不行的时候,已经晚了,已经不能作战了。
关于第三条,他说:“那要看我们的作法。我想掌握人心并不是困难的。”轻描淡写地一句话敷衍过去。
这次会议超过了预定时间。下午1时共进午餐后,裕仁天皇承认“已到了非常困难的时候了!”
会议开到下午仍没有能够统一意见。若槻坚持认为日本在资源方面很难支持长期战争。
他说:
“上午政府虽有说明,我仍然很担心。”“今天,确实到了重大时刻。我打算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帝国在自存自卫上有必要的话,那么,即使预见到要打败仗,国家化为焦土也在所不辞。如果是为了实现描绘理想的国策,例如建立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啦,建立什么‘东亚的安定新秩序’啦,为这些理想动用国力,实在危险。所以,我希望一定要慎重考虑。”
冈田启介也表态:
“今天确实面临异乎寻常的事态。物资补给能力有没有充分把握,令人担心。方才政府虽有说明,我仍不能苟同。”
米内光政提醒东条:“不要为了避免当穷棒子而成为穷光蛋。”
近卫文麿和广田弘毅态度不明朗,但对“外交交涉决裂即开战”这样一种国家意志的决定方法表示疑虑。阿部信行比较靠近东条首相的观点。如果付诸表决,可能是五对三或六对二,反对立即开战的人占多数。
会议没有进行表决,裕仁天皇听完意见后就回内宫了。这样,东条英机终于从这个“讨厌的老人们”的会议中逃脱出来。
悬崖不能勒马,东条一定要纵身跳入粉身碎骨的深谷中去!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重温抗战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