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瑞士制表业整体销售数据出炉,竟然罕见地下滑了2.4%。可就在同行愁眉不展之时,百达翡丽这个创立于1839年的老牌却逆势而上,以2.9%的销量增长,卖出了23亿瑞郎的好成绩。1839年?五代传承?没扩张、没上市、甚至没跟风做电子表却越卖越好?这家“百年表店”是有金手指还是藏着别的绝招?问题一出,网友们瞬间吵翻了。有人说靠情怀,“熬”出奇迹;也有人质疑,背后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这表店到底有什么魔法配方,竟能战胜时间与市场?
【第一高潮】
表面上看,百达翡丽的成功好像是一支“慢”与“稳”的胜利宣言。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尔虞我诈的市场竞争面前,这种“慢工出细活”实则不啻于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谁会给一家企业那么长时间消磨成本等待回报?在所有品牌忙着追风口、拼规模的时候,百达翡丽硬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甚至别人机器批量生产保证效率,它还死磕着手工打磨的老规矩。
可是,“死守传统”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媒体曾报道,1932年斯登家族接手百达翡丽时,公司几乎要破产;第三代传人菲力·斯登带着一帮技师研发腕表,熬了整整十几年的经济萧条。明明那个年代,转型做电子表很好赚钱,他们却偏偏要“逆流而上”。所以,这场由百达翡丽书写的逆袭故事,真像它销量表现得那么云淡风轻吗?
【发展过程】
细读百达翡丽的成功密码,会发现它不仅是表,而更像一种情感投资。“买一块传给下一代”,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最深的认同。而这份认同,来源于品牌对手艺的极致追求和对时间的无限耐心。具体来说,百达翡丽在技术上秉承一种“反效率”的执念。例如,他们坚持手工打磨零件,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有人统计过,一块表从设计到量产要经历上百次的调整,光是表壳的弧度就可能改几十次。这样的执拗乍看有点不可思议,毕竟现代工业早已普遍标准化生产,可消费者偏偏吃这一套。
当然,情感上的长期“绑定”也不可忽视。你知道百达翡丽的那个广告吗——“没有人真正拥有百达翡丽,只是为下一代保管而已”?人们买的不是表,而是一份可以传承的家底情怀。甚至还有顾客要求特殊刻字,把送表的日子锁定在孩子未来的某个重要日子。30%的销售额都来自“父子同款”,难怪有人说,百达翡丽卖的不是表,而是信任。可问题来了:这种看似慢条斯理的商道会不会在这个变化极速的世界里显得格格不入?
【第一低潮】
把时间拉回20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的电子表浪潮席卷全球,卡西欧和精工的崛起打得瑞士制表业措手不及。不少传统品牌因错失市场而惨遭淘汰,但百达翡丽依旧我行我素,步调不紧不慢。然而,背后暗流涌动的质疑声并不好受——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质问:这种守着传统的企业,能撑多久?有分析指出,当年的瑞士制表业如果早转型,可能避免行业巨震。反对者一语刺中要害:坚持慢工也许很硬气,但市场是冷酷的,倘若消费者兴趣减退,工艺再精湛又有什么用?
对于百达翡丽来说,另一难关来自“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特别容易出问题,尤其是传到第三、四代之后,“富不过三代”的梗并非危言耸听。企业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代,家族内部摩擦和管理困难都会迅速上升。但百达翡丽靠什么化解这个问题?是靠纪律严明的经营策略?还是说,它也可能曾面临过后继无人的风险?
【第二高潮】
正当许多人认为百达翡丽多亏赶上全球经济复苏时,一个惊人的事实开始浮出水面:这个品牌的“内功”比想象中更深。家族企业不是“守老本”那么简单,人家连“打磨接班人”的细节都不放过。现任的年轻一代斯登接班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母跑展会,熟悉客户爱好;正式接班之前,甚至被送进工厂完成了长达多年的“底层实习生”式培训。从第一颗钉子钉起,直到学会挑选材料,每一步都累积了扎实的基础——这对于追求快车道的现代企业主来说,可是天方夜谭。反观其他品牌,交班不当引发的危机并不少见。比如理查德·米勒的接班故事,这位瑞士名表创始人顺利退休后由其儿子接手,结果销量两年后滑坡12%。
更让人叹服的是百达翡丽的“长远逻辑”。它并非简单地“等市场”,而是把“熬”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手表卖得越久,品牌的光环越耀眼。哪怕在收获短期利润面前,百达翡丽也坚持拒绝效率化。这一套与现代快消完全对立的经商理念,反倒成功让它变得不可替代。彼时的失望与争议,反而成了今日的金字招牌。
【第二低潮】
然而,慢工细活虽成就了百达翡丽,但这条路注定布满了荆棘。首先是新时代消费者的变化。年轻一代更愿意花钱追求即时满足,例如苹果智能手表,好用又时尚,反而抢走了一部分传统手表流失的关注度。对于百达翡丽来说,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无疑是个挑战:人们还会为“传承”而买单吗?
其次,与同行面对的竞争相比,百达翡丽还要不停地与时间较劲。每一代工匠的流失、技艺的保护,都可能成为一个隐性危机。毕竟,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大价钱和漫长时间去学十年才能出师的制表工艺。更严峻的是,资本对“稳定性”的紧迫诉求。虽然斯登家族目前掌控着品牌,但外界的压力绝不会减弱:手工打磨耗时长、效率低,一旦收益不敌预期,这套“工艺神话”是否会被打破?消费者的忠诚度还能持续多久?一切似乎扑朔迷离。
【写在最后】
从百达翡丽的故事出发,我们能学到什么?难道说“越慢越赚钱”就是营销新哲学?这个观点实在禁不起推敲。硬要说百达翡丽赢在慢工细活,其实忽略了一点:不是每个品牌都能熬,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敢熬。更别提,它背后还有斯登家族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加持。换句话说,“熬”这个词,被百达翡丽漫长的积累赋予了稀缺价值。换一个普通品牌试试看,保证熬着熬着就倒下了。坚守传统弥足珍贵,但在高速发展的市场变迁下,百达翡丽的未来,真的能只靠“不变”来守护吗?
【小编想问】
当资本偏好效率,消费者习惯快节奏时,这个靠慢功夫和家族传承撑起来的品牌还能安枕无忧吗?各位读者,你们觉得企业应该学百达翡丽坚持不变,还是灵活转型找出路?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