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攀升,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也同步升温。 从7月初至9月12日,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约889.81亿元,净减持金额达662.23亿元。 仅9月前六个交易日,就有近130家A股公司发布股东减持预披露公告,比去年同期的50余家增长超过一倍。
人形机器人龙头金发科技晚间正式公布股东减持不超1%股份的消息。 该公司股价从近期10元左右的底部实现翻倍上涨,却在9月19日刚刚经历高温跌停后传出减持消息。 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进行减持,该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有7.2%股份。
半导体EDA龙头广立微也披露了减持计划,采用询价转让方式进行减持。 这种方式虽不直接在二级市场流通,但本质上仍是股东减持行为。
创新药企业赛升药业实控人一致行动人宣布减持,股份来源于IPO前取得的股份,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要”。 该股上半年已经实现翻倍涨幅,虽然近期有所回调,但股东仍然获利丰厚。
建材龙头蒙娜丽莎和华为昇腾概念股软通动力等近期大涨个股也出现在减持名单中。 这些公司均来自近期市场关注度高的先进制造、TMT等热门赛道。
从行业分布看,这波减持公司主要集中在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 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子行业减持金额居前,分别涉及29家、11.78亿元和7.65亿元。 绿的谐波、网宿科技、东方国信成为8月减持金额前三的公司,减持金额分别达3.73亿元、3.03亿元和2.65亿元。
股东减持的原因多种多样。 多数股东在公告中表示为“个人资金安排”或“自身资金需求”。 也有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产业资本因投资周期到期或策略调整而减持。个别公司给出的减持理由较为特殊,如红墙股份控股股东减持是“为回馈家乡建医养结合养老项目”。
从减持方式看,除了集中竞价交易外,大宗交易和询价转让也成为重要方式。 大宗交易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而询价转让则被称为“让渡投资机会”,不直接在市场上流通。
银行股却与减持潮形成鲜明对比。 9月以来,南京银行、苏州银行、光大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增持进展,增持主体覆盖大股东、高管和业务骨干。 南京银行大股东紫金集团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增持了该行股份,苏州银行部分董监高人员计划以自有资金增持该行A股股份。
市场人士表示,在牛市行情中,大股东逢高减持在情理之中。 从历史经验看,单一股东的减持行为对个股中长期走势的影响有限。 只要公司基本面未发生明显变化,估值也没有被高估,那么股东减持只会带来短期的情绪波动,不会改变其长期投资价值。
投资者需要区分对待不同性质的减持行为。 出于股东自身合理的资金需求,且比例可控,符合法律法规的程序性减持,其影响相对有限。 需要警惕的是“清仓式减持”、违规减持或是在公司基本面明显恶化时的减持,这些可能传递更负面的信号。
面对密集的减持公告,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公告,了解减持原因是“个人资金需求”还是“企业经营发展需要”。 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董监高的减持,尤其需要关注其减持动机是否与公司未来发展相悖。
公司基本面是决定长期价值的关键。 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是否依然良好至关重要。 如果公司质地优良,短期减持造成的股价下跌反而可能是长期布局的机会。
截至9月10日,已有40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重要股东减持完成公告,涉及股东数量超600名,合计减持股份约10亿股,累计减持金额达190亿元。 9月13日单日就有15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了股东减持计划。
这场减持潮中,不少股东选择在公司股价大涨后高位套现。自8月中下旬至今,涨幅接近翻倍的国光连锁实控人胡金根、胡春香兄妹出于“个人自身资金需求”,合计拟减持不超过2.99%股份。 这是国光连锁上市五年多来的首次减持计划。
同花顺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易峥也曾计划减持,但后终止了减持计划。 这表明股东决策存在差异性,并非所有减持计划都会最终实施。
7月以来,公司多名股东“组团”减持的情况明显增多。阳光电源先在7月11日公告称,副董事长顾亦磊等4人拟合计减持不超42.4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0.02%。 7月25日,该公司再度披露减持计划公告,高级副总裁赵为等5人拟合计减持32.97万股,减持原因同样为个人资金需求。
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以来,A股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仅8月前两周就达470亿元,同比激增62%。 这与A股市场整体上涨形成鲜明对比,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600点、3700点、3800点整数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