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名,看上去像一杯没加糖的咖啡——能提神,但谈不上让人心情大好。
阿塞拜疆那天,诺里斯走下赛车的时候脸色平静,不是因为无欲无求,而是他很清楚,这场比赛从发车到方格旗,就注定不会有惊喜。
至于所谓“错失良机”?
他说不,他只是把手里的牌打到了极限。
先别急着说结果,我们倒回到周六排位赛,那才是真正埋雷的时刻。
皮亚斯特里在Q3亲吻了Tec Pro护墙,直接报废成绩;诺里斯也没好到哪去,在最后一个飞驰圈蹭了一下同款护墙,0.2秒就这么飘走了。
这种节奏,你要指望第二天奇迹翻盘,说实话,比期待地铁准点还难。
再跳回周日开局——混乱得像早高峰换乘站。
皮亚斯特里抢跑、踩刹、触发防熄火保护,一顿操作猛如虎,人却掉到了末尾,还在追赶中径直扎进5号弯软墙。
现场观众可能觉得画面挺喜感,但迈凯伦维修区估计连呼吸声都紧了几分。
对诺里斯来说,这是积分差距缩小的大好机会,可惜F1不是填空题,有些坑绕不过去。
他的比赛路线,其实就是个标准教科书版:稳住起步→按部就班推进→一次慢吞吞的4.1秒停站(上一站意大利甚至拖成5.1秒)→卡死在角田领衔的DRS列车尾巴上出不来。
这么一算,两三个位置白白丢掉,后半程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面的红牛和RB二队拉开距离。
他赛后自己也说,“今天我们已经做到极致”,语气听起来更像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告诉外界:别总拿假设折磨我,这不是电影剧本。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策略有问题?
其实这一站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停战术,变数少得可怜;而且巴库这种长直道+低速弯组合,对动力强劲又耐胎的红牛系简直量身打造。
同样的问题放到去年或者明年,说不定还能靠安全车搞点事情,今年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你了解这几年迈凯伦的发展曲线,就知道他们现在依旧处于“不稳定优等生”阶段。
今年确实比过去几个赛季更有竞争力,但底子还差一点。
在蒙扎红牛带来升级之后,他们重新坐回班级第一的位置,本场维斯塔潘赢得轻描淡写,把积分榜上的优势收紧到69分。
而反观迈凯伦,只要周六稍微犯错,就会陷入被动,再想补救几乎没有窗口期。
所以诺里斯嘴上说“不算错失良机”,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真正的大机会,是整套体系够硬的时候。”
这个年轻人的心理素质一直不错,很少见他甩锅或者过度沮丧。
从进入F1以来,他经历过纯陪跑、偶尔冒头,到如今常态化冲击领奖台,每一步都是泥潭爬出来的。
他懂得如何接受平庸的一天,同时盯住那些可以改变未来的小细节,比如排位中的刹车点选择、风洞数据反馈,还有进站流程优化——这些才是真正能决定下一次命运转向的地方。
顺便插一句,这事儿让我想到2022年的匈牙利,当时也是策略锁死,全场跟着节奏晃悠,看似温吞,其实每一次轮胎管理和超车尝试都暗藏风险控制。
当你手里的武器库有限时,会发现很多时候比拼的是耐性,而不是勇猛程度。
这方面,诺里斯显然已经练出了属于自己的节拍感。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数据:本赛季剩余7场,大部分是技术弯多、更吃机械抓地力和中高速平衡性的赛道,比如新加坡、日本这样的地方,更适合迈凯伦发挥。
如果工程部门接下来能端出一些有效升级,那么类似巴库这种干瞪眼的情况应该会减少。
但反过来说,如果核心短板解决不了,再理想化也是纸上谈兵——这是竞技体育最残酷但也最真实的一面。
所以,第七名既是结果,也是提醒。
不光提醒驾驶员,也提醒整个团队: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充足的人,而不仅仅是不犯错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宁愿看到他们为了争夺第四奋力拼搏最终落败,也不要这种全程中规中矩但结局寡淡如水,因为后者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样就行”。
或许这就是F1迷们矛盾又执念深重的一面吧,我们既希望偶像冷静稳健,又渴望那个孤注一掷、一剑封喉的瞬间出现。
在电视机前喊破嗓子的那群人,下次看到橙色涂装冲进前三时,大概又会忘记曾经骂它缺乏激情,然后继续爱恨交织地追随。
而我个人呢,只想看看,新加坡夜晚霓虹灯下,那辆MCL38能不能给我们来一点烟花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