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几年,国际格局剧烈动荡,东西欧间的力量对比悄然转变。西德总理科尔敏锐捕捉到时机,谋求实现德国的再度统一。
那个夜晚,数不清的人们聚集街头,迎接着历史时刻。两德之间虽分裂只有四十余年,却滋生了深刻的隔阂。经济结构、社会理念、生活方式皆有巨大差异。德国的归一,远非一纸协议可以决定,其背后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复杂矛盾。
科尔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获得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认同。缺失他们的支持,统一终究难以启动。经过权衡,他将美国和苏联视为突破口。如若两方态度松动,英法的阻力自然也会减弱。
做通苏联的工作首当其冲。彼时,苏联已显现出衰落的迹象,面对东欧剧变疲于应对,更多停留在口头反对层面。科尔敏锐地抓住时机,开出诱人的条件苏联将获得120亿马克的无偿资助,以及额外90亿马克的低利贷款,折合约130亿美元。他还承诺承担苏联驻扎东德军队撤离和安置所需的一切费用,计达100亿美元,并包揽1.3亿美元的培训开支,进一步保证苏军驻扎可延长十五年之久。通过欧共体渠道,又补充了65亿美元的贷款与10亿美元的粮食援助。苏联最终因厚重的援助点头答应,为统一奠定了最重要的一步。
紧接着是美国。自北约成立以来,美国试图稳固其在欧洲的权力,却未料到法国和德国携手成立欧共体,试图主导欧洲事务,甚至法国为此退出了北约。为了安抚美方,科尔将德国统一后的政策立场表明无疑将继续留在北约体系,支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如此明确的承诺,使美国迅速同意了统一方案。
剩下的英法虽然反对意志强烈,却因形势所限也无可奈何。英国历来抵制欧陆出现统一大国,分裂的德意志才符合其利益;法国与德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恩怨,自认为欧洲大陆的领袖身份,不愿看到邻国强大。科尔及时作出政治交换支持法国提升欧共体话语权,认可法国作为“老大哥”,并在相关事务上站在法国一边。面对利益安抚,法国的抵触逐步缓和。至于英国,科尔则保证德国不会提出任何领土诉求,将两德之外的要求全部搁置,最终换来了英国的接受。
几轮外交交锋过后,国际阻力已经基本消除,只剩东德内部问题亟待处理。
那段时期,东德面临空前的社会动荡,异议声音层出不穷,大批民众偷偷逃往西德。科尔在此时提出统一规划,立即获得东德社会广泛支持。大多数人相信,统一后他们将共享西德的富裕生活。
科尔不仅许下承诺,还提出具体政策安排。首先确保东德“自治”地位加入西德,避免简单吞并;规定东德马克向西德马克的兑换比例非常优厚,最多可一比一兑换,超过限额则按一比二计算。考虑到黑市上的惊人差价,这一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东德人民的资产。全部东德外债由新德国承担,养老金与医疗体系也完全归统一后的德国接管。还为东德地区设置了专项“团结附加税”,每年高达140亿欧元以上,专门用于补贴和基础设施改造。如此一系列措施,使东德人对未来充满憧憬。
时间来到1990年7月1日,西德马克实质性在东德流通。尽管底层群众不明就里,实际管理权已逐步由西德掌控。东德政权迅速解体,许多官员开始准备流亡,利用国有资产进行自救,而社会则在权力真空中陷入无序。
1991年10月3日,东德地区根据西德安排,划分为五个联邦州并入德国,象征着分裂四十一年的终结。统一带来的新生活并未如梦幻那般降临。
政治领域发生了深刻震荡。欢欣的气氛很快被冰冷现实取代。东德原总理梅齐埃仅获德国特别任务部部长,而原东德议会成员只有少部分进入联邦议院,其政治力量很快式微,次年全国范围的大选更是将他们几乎清除干净。统一后,大批东德官员遭到清算,许多昔日政要被捕受审。前东德总理昂纳克生活窘迫,最终远走智利,挣扎至生命终结。
所有在东德国家安全部服务过的人,连同担任社会主义教育的教师、科研工皆遭清算或无情解雇,军队也被裁撤一半。广泛裁员造成上十万东德公务人员的失业。
经济领域同样面临灾难。原本东德工业体系遭到破坏,新体制尚未建立,生产一度大幅下滑,企业开工率仅三成左右。西德设立托管局对东德企业重估资产,结果往往是停产或低价售卖。西德政商力量抓住机会廉价收购资产,并通过行政手段打压竞争力,令大量原东德工厂关门倒闭。例如图林根哈尔茨的钾盐矿和前进机械制造厂,原本分别是工业重点和出口龙头,却在托管局干预下被迅速关闭或收购,大批工人一夜间失业。连创新技术也难逃命运,如VEB DKK Scharfenstein公司首创的无氟利昂制冷技术,被西德商企以安全为由强行夺走,随后再无质疑,技术直接纳为己用。
东德一处供暖设施制造厂,本有可观不动产和真实资金,利润稳健,却被托管局评估为不良资产,最终以极低价格卖给私有企业,再被控制现金流、宣布倒闭,进而清算固定资产。类似案例不胜枚举,统一初期几乎所有企业都未能自保。百万工人失业大潮涌现,昔日稳定的生活荡然无存。
在资产收购和债务转移操作之下,东德百姓不仅未享受到合并红利,反而背上巨额债务,原本估算的企业价值灰飞烟灭,最终还需承担3500亿马克的负担。
农业亦未能幸免。丰富的本地农产品在统一后遭欧共体商品冲击,成本低廉的新农货占据市场,而原有东德商业体系和西德联合垄断,只向西德企业进货。农户生产再多,只能望仓兴叹,商品腐烂地头。商品价格却一路高涨,表面一比一兑换,实则与西德零售价看齐,大肆蚕食东德居民的积蓄。
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土崩瓦解。到1991年春,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已达三百万,社会治安状况急剧恶化。名义上的东德加入西德,实则是被另一方全面吸收。
旧有的精英阶层遭打压,东德民众群情激愤。科尔到访东德时,被愤怒的群众投掷鸡蛋,托管局局长也在此期间遇刺身亡。美好愿景破灭,东德社会保障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倚赖西德财政支持艰难维生。西德人抱怨额外税负,认为东德人受益,实际上最大获利者是掌控私有化的资本家。
三十多年过去,东西德间的鸿沟依然是难以跨越的现实。人均GDP排名中,前东德地区始终处于末流,社会歧视、就业壁垒并未消除。许多东德人逐渐怀念起从前简单稳定的生活,意识到统一后的德国实际上只是西德主导的国家,自己在这场民族大业里失去了更多。
德国统一后的历史,至今令不少东德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