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才看懂,陈忠和当年的“笨办法”,才是中国女排最缺的宝贝

一张合影,没啥宣传,悄悄地就在老球迷圈子里传开了。

照片里,陈忠和指导站在最中间,手里捧着一束花,笑得一脸平和。身边围着一圈熟悉的面孔:杨昊、周苏红、张娜、李珊、王一梅… 那些年我们守在电视机前,为之呐喊过的“黄金一代”女排姑娘们,都来了。更戳人的是,好几位奥运冠军,还把自家孩子也带来了,小家伙们依偎在妈妈身边,画面一下子就有了种时光穿梭的暖意。

这场在武夷山的重聚,不是为了搞直播,不是为了上热搜,甚至连张像样的公关稿都没有。它就像一次最普通的家庭探望,一群出了远门的孩子,约好了时间,回来看望她们最敬重的“大家长”。可就是这么一张朴素的照片,却让无数人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暖,又有点酸。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已经太久没见过这样“干净”的冠军了。

你看她们退役后都干了啥。李珊,现在是天津排球管理中心的主任;周苏红,在浙江的体育系统里挑大梁;杨昊,成了国少女排的助理教练,把自己当年从陈指导那学来的一身本事,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喂给那些更年轻的孩子。

没有一个人,选择去走那条看起来最轻松、来钱最快的路。没有进娱乐圈,没有搞直播带货,没有靠着往日的功劳簿在综艺节目里消费情怀。她们的选择,普通得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职场人,从一个岗位,踏踏实实地转到另一个岗位。她们,压根就没想过要离开排球。

这事儿,其实挺奢侈的。当下的体育圈,退役就等于转型,转型多半意味着“破圈”。冠军光环,成了杀进娱乐圈、直播界的硬通货。我们见惯了太多英雄迟暮,最终成了在滤镜前叫卖的网红。但“黄金一代”这群人,好像集体对那条路“免疫”了。她们身上,有种老派的、近乎固执的风骨:我这辈子,就是干排球的,以前在场上打,现在换个地方,接着干。

这股劲儿,跟她们的恩师陈忠和,一脉相承。

很多人总在问,为什么郎平指导之后,中国女排再也出不了一个“陈忠和式”的主帅?其实,陈指导的路子,在今天看来,甚至有点“落后”。他不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大师,也不是手握海量数据分析的战术专家。他的“秘诀”,笨得可以。

就是泡。一天到晚跟队员们泡在一起,泡在训练馆,泡在食堂,泡在宿舍。他不用复杂的模型,他用眼睛看,用心记,谁状态好,谁情绪不对,谁跟谁的配合有点别扭,他心里门儿清。央视曾经播过一个纪录片,公开了陈指导当年的手写笔记,密密麻麻的战术图,画满了箭头;还有一沓小卡片,上面记着每个队员的脾气、爱好,甚至生理期。

这叫什么?这叫“人情味”。这是一种前互联网时代的,人和人之间最质朴的连接方式。他带队,不像个主教练,更像个严厉又慈祥的“大家长”。他知道怎么把这群性格各异的姑娘,拧成一股绳,让她们心甘情愿地为他、为这支队伍去拼命。

反观现在的教练团队,高学历,懂数据,会做PPT,战术板画得风生水起。但总感觉,隔了一层。那种教练和队员之间,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感,似乎越来越稀缺。我们越来越科学,却也越来越冰冷。

所以,你看懂这次武夷山重聚的深意了吗?

她们不是去“探望”那么简单,她们是在用行动,守护一种正在消逝的精神。她们选择福建、浙江、天津这些地方,也并非偶然。这些年,恰恰是这些女排宿将们回归的省市,青训体系在一点点地重新生根发芽。周苏红在浙江带出来的U18小将,已经开始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她们就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从国家队这棵大树上飘落,回到各自的家乡,在最基层、最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把排球这把火,一届一届地,往下传。

二十年过去了,那块雅典奥运的金牌或许已经褪色,但陈忠和与这群姑娘们之间相处的法子,那种不靠KPI、不靠数据模型,而是靠人心换人心的“笨办法”,却成了她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照片的最后,她们一群人坐在武夷山的竹筏上,聊着天,笑着,江风拂面。没有人喊口号,没有人提“复兴女排”的宏大叙事。但你看着她们,就会莫名地心安。

因为你知道,只要这群人还在,只要这种“老派”的传承还在,中国女排的魂,就散不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