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裁判名单一出来,我就知道这比赛有的看了,尤其是青岛海牛对阵武汉三镇那场,竟然是最高规格的外籍裁判来执法,这下好了,不知道是该替两边球队捏把汗,还是该给足协点个赞。
你想想,联赛都打到这个份上了,每一场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候派个洋哨来,到底是想体现公平公正,还是想借此机会给国内裁判“敲敲边鼓”,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国际水准?我猜啊,但凡是中国球迷,看到这名单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本土裁判的争议声,一年比一年大。
上海海港对浙江,又是傅明,这家伙的判罚风格,怎么说呢,反正每次看他的比赛,我都得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瞬间”。成都对河南,艾堃,也算是老面孔了。上海申花对深圳新鹏城,麦麦提江,去年好像也是他执法了不少关键场次。长春亚泰对北京国安,王竟。山东泰山对天津津门虎,李海新,这个名字,似乎总是伴随着一些“故事”。还有梅州客家对大连,唐顺齐,云南玉昆对青岛西海岸,刘威。这些名字,对经常看中超的朋友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他们大致的执法特点,只是,这些特点,是不是总在某个关键时刻,让人觉得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
这事儿吧,你想,足协公布这份名单,无非是想平息一下近期的舆论,让大家觉得,我们也在努力,在进步。但问题是,你就算请来洋裁判,也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啊。国内裁判的成长环境,培养机制,还有那点“小心思”,都不是换个外援就能解决的。
我记得前几年,为了提高联赛水平,足协也尝试过引进一些外籍裁判,当时也是引起了一番讨论,有人觉得是进步,有人觉得是无奈。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联赛,球员的水平,教练的战术,都在拼命往上赶,结果裁判这一环,总感觉有点“掉链子”。
你看看最近几年,那些关于裁判的争议,哪一次不是闹得沸沸扬扬?有时候觉得,他们是不是把“尺度”这个词,理解得太过于灵活了?一场比赛,几个关键判罚,可能就彻底改变了比赛的走向,甚至影响到整个赛季的格局。这种“蝴蝶效应”,有时候真的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当看到这次青岛海牛对武汉三镇由外籍裁判执法时,我不是没有一点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希望他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只是执法水平上的,更能让那些还在赛场上“指点江山”的本土裁判们,看到点不一样的风景。
而且,这比赛的安排,也挺有意思的。正好在第29轮,这个时间点,很多球队都在为保级或者争夺更好的名次做最后的冲刺。这个时候,一场比赛的判罚,可能就决定了一个球队一年的努力有没有白费。所以,压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对裁判,对球员,对教练,甚至对我们这些看球的球迷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有人说,裁判也是人,也会犯错。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犯错的频率,犯错的性质,还有犯错之后,有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和处理。不能总是“我没看见”、“我判断就是这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倒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裁判都换成外国的,那也不现实。中国足球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只是希望,足协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能多听听各方面的声音,不只是为了应付舆论,而是真正地想要把联赛的环境搞好。
如果每场比赛,我们都能更放心地去看,不用时刻担心被某个“神仙球”或者“上帝之手”给“惊喜”到,那该多好。那些在场上拼尽全力的球员,也应该得到一个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不应该被一些不该有的因素所抵消。
这次外籍裁判的出现,会不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我不知道。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我们拭目以待吧,看看这场最高规格的较量,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这裁判名单,不就是一个缩影吗?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比一场比赛的胜负要深刻得多。那些场上的恩怨情仇,背后可能都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线”在牵扯着。
等到比赛结束,球迷们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复盘”和“讨论”了。到时候,不知道又会有多少新的“名场面”被大家挖掘出来。
那些为了这一纸判罚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刻,真的值得吗?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