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朋友在后台问,说看到些借钱的口子,号称秒批,利息看着也不高,就是得交一笔不菲的“担保费”或者“咨询费”,问我这事儿靠不靠谱。
这事儿吧,其实不新鲜。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金融圈尤其如此。
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套穿着“持牌担保”马甲的借贷游戏,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我们先把时间轴拉长一点。
还记得好几年前被口诛笔伐的“714高炮”吗?
借一千,到手七百,7天或14天后连本带息还一千。
这种模式简单粗暴,核心就是“砍头息”+超短期+超高利率。
后来监管一顿猛锤,P2P也清退了,这类东西好像销声匿迹了。
但需求还在。
总有人会遇到急用钱但又通不过银行风控的窘境。
这个市场真空,就像一块肥肉,总会吸引来新的鬣狗。
只不过,现在的鬣狗学聪明了,不再赤膊上阵,而是穿上了一身西装,这身西装,就是“融资担保公司”的牌照。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笔结构简单的账。
假设你急需2000块钱,在一个APP上申请了。
平台告诉你,借款周期14天,到期还2010块。
你心想,14天才10块钱利息,年化算下来也没多少,挺划算的。
点击确认,钱到账了。
但你马上收到一条扣款短信,一家你从没听过的“XX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划走了你600块。
你的实际感受是什么?借2000,到手1400,14天后要还2010。
我们来算第二笔账,一笔真实的资金成本账。
你的本金是1400,不是2000。
你的总还款成本是2010。
你的实际利息是 2010 - 1400 = 610元。
用1400的本金,在14天里撬动了610元的“利润”。
这个年化利率是多少?
我按了按计算器,数字有点吓人,超过1000%。
你看,故事的内核变了吗?
一点没变。
还是那个“砍头息”的配方,还是那个超高利率的味道。
唯一的变化是,以前直接扣款,名不正言不顺,现在这笔钱,是以“担保费”的名义,由一家“浓眉大眼”的持牌融资担保公司扣走的。
这就引出了这个模式的核心:信用外包与风险隔离。
整个链条里至少有四方:你(借款人)、APP平台(流量入口)、资金方(可能是小贷公司,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以及那家至关重要的担保公司。
APP平台说,我只是个信息中介,不放贷。
资金方说,我收的利息很低,完全符合监管24%的红线,你看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
担保公司说,我收的是担保费,因为你信用不够,我为你提供了增信服务,承担了你万一不还钱的代偿风险,收费天经地义。
你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干净,很合规。
但吊诡的是,借款人最终承担的成本,却高得离谱。
这就是“创新”的魅力,它通过拆分交易结构,把一个明显违规的高利贷,包装成了几个看似合规的合同组合。
担保公司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是风险的管理者,而是高息的“收费通道”。
它用自己的牌照,为这笔灰色交易提供了合法性的外衣,并顺理成章地把“砍头息”变成了“担保服务费”。
更有甚者,玩起了“双担保”。
一笔贷款,不仅有一家担保公司收“担保费”,还有另一家公司,可能是另一家担保公司,也可能是什么资产管理公司、科技公司,再来收一笔“咨询费”或“服务费”。
两家公司都说为你提供了服务,都说你逾期了它们会代偿。
这就好比你去饭馆吃饭,厨师收你一份炒菜钱,服务员又跑来说他给你端了盘子,得再收一份“端盘子费”。
这事儿听起来荒唐,但在金融的世界里,只要能把合同做得天花乱坠,似乎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必须回归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一笔借贷的成本,到底应该包含什么?
本质上只有三样:资金的成本、运营的成本、以及风险的成本(坏账)。
无论你把它包装成“利息”、“担保费”、“服务费”、“咨询费”还是“会员费”,这些成本最终都得由借款人来承担。
监管规定了利率上限,就像给大坝设了一个泄洪口的高度。
但这些玩家不从泄洪口走,他们在坝体上钻了无数个小孔,每个孔都叫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担保费之孔”、“咨询费之孔”。
水(资金成本)最终还是流出去了,而且因为孔小,流速(利率)反而更急。
最新的“助贷新规”其实已经瞄准了这个问题,明确要求把所有增信服务的费用计入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并且设定了24%的红线。
这相当于说,不管你钻多少个孔,我只看总的出水量。
这无疑是打中了要害。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只要那个急需用钱、又被主流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庞大群体还存在,这种高息借贷的土壤就还在。
今天它可以叫“担保费”,明天就能叫“技术服务费”,后天还能叫“账户管理费”。
猫鼠游戏会一直持续下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是什么?
第一,建立自己的财务安全垫。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掉进陷阱,不是因为贪,而是因为怕。
怕房租交不上,怕信用卡逾期,这种恐惧会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力。
第二,对任何“轻松”“秒到”的钱保持警惕。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越容易获得的钱,背后隐藏的代价往往越高。
算账,一定要算总账,算实际到手多少,最终要还多少,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费用名目迷惑。
第三,保护好自己的信用。
信用是你在金融世界里最重要的资产。
维护好它,你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从正规、低成本的渠道获得帮助,而不是被逼到角落里,去接受那些穿着西装的鬣狗的“施舍”。
说到底,金融是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人性。共勉共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