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万达”给中国保障房上了一课:不盖楼只收租,如何年入千亿?

朋友,你有没有被二房东的骚操作秀到过头皮发麻?

前脚刚交完半年房租加押一付三,后脚中介就卷款跑路,房东大哥拿着备用钥匙,一脸无辜地请你滚蛋。

又或者,你租的那个“精装修”单间,甲醛浓度高到能直接做标本,墙皮一碰就掉,马桶冲水全靠缘分,而中介小哥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仿佛已经遁入空门。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租赁市场,一出交织着资本、谎言和韭菜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蛋壳的尸骨未寒,自如的神话也在摇摇欲坠,归根结底,它们的模式有个致命缺陷——“二房东”。

二房东不持有资产,他们只是房源的搬运工,命脉攥在无数个散户房东手里。

为了利润,他们必须两头吃:一边疯狂压榨房东的租金,另一边用“租金贷”这种金融毒药给租客上杠杆,中间再吃一口装修差价。

这套路玩的是心跳,现金流一旦断裂,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被砸得头破血流的,永远是租客和房东。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存在一个不玩心跳的“房东”?

一个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直接掀桌子,把所有中间商都干废的终极存在?

你别说,还真有。

在日本,有家公司叫UR都市機構,你可以叫它日本“万达”,但它干的事儿,比万达要“阳间”一万倍。

这家伙是个半官方机构,差不多就是国土交通省的“亲儿子”。

它的前身是战后给老百姓盖房子的“住宅公团”,根正苗红。

手里攥着73万套房子,遍布全日本,产权100%自有,每年光收租金就能入账上千亿日元。

最骚的操作是,UR把所有二房东的盈利点,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反向营销”:

无礼金、无中介费、无续约费、无担保人费。

这“四无”产品一亮出来,直接就是降维打击。

在日本租过房的都知道,“礼金”这玩意儿有多反人类,相当于你白送一两个月房租给房东,感谢他租房给你,突出一个卑微。

UR直接把这规矩废了,堪称租赁界的活菩萨。

而且,它的租金比周边市场价低个20%-30%。

你可能会想,这么便宜,房子肯定破得跟叙利亚战损风似的吧?

恰恰相反。

UR的房子,每15-25年就要扒掉重来,进行一次大规模翻新,连防震加固、低碳改造都给你安排上。

每5-10年,还要搞一次内部装修升级。

核心环节绝不外包,杜绝了层层转包导致的豆腐渣工程。

更绝的是,它支持短期退租,对单身狗、养娃家庭、老年人、甚至外国人一视同仁。

还推出了一个堪称BUG的政策:“三代同堂”优惠。

只要你和你爸妈、或者你和你子女住在同一个UR小区(不同楼栋),房租直接打折。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UR从根子上就没打算靠“信息差”和“金融杠杆”赚钱。

它的商业逻辑,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我是国家队,我有地,我自己盖,我自己租,我不追求短期暴利,我玩的是资产的长期主义。

UR的底气从哪来?三重王炸。

第一,亲爹给力,资源垄断。

它的土地要么是直接继承的战后公营住宅用地,要么是从政府手里低价拿的,比如废弃的铁路、码头。

它不像民企那样需要舔着脸去求散户房东,它是源头本身。

资金来源是政府给的本钱,外加自己市场融资,根本不存在“资金链断裂”这种低级风险。

第二,平价灵活,用户思维。

UR把租房这件事,从一个“商业交易”拉回到了“民生服务”的层面。

它覆盖的用户画像极其精准:刚毕业没钱的年轻人、工作调动频繁的社畜、需要稳定环境的养娃家庭、不想离开熟悉社区的老年人。

UR就像一张巨大的社会安全网,给这些最需要稳定的人一个喘息的空间。

第三,标准化运营,长线持有。

UR的房子,是“只持有不售卖”的。

这彻底杜绝了炒房的可能。

它的KPI不是今年财报多好看,而是全国73万套房子的空置率有多低。

目前这个数字是3%-4%左右,远低于民间市场。

这意味着房子流转极快,租客总能找到合适的房源。

这种“确定性”,是任何一个背着股东业绩压力的民营企业都给不了的。

可以说,UR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二房东”模式的一场公开处刑。

它证明了,当一个企业不被短期利润绑架时,它能爆发出多大的社会价值。

当然,UR也不是凭空诞生的。它是被日本的社会现实一步步“逼”出来的。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得盖房吧?公营住宅需求爆棚。

1995年阪神大地震,房子跟纸糊的一样倒了一片,“都市再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UR站了出来,主导了一系列标杆项目,比如把东京的旧码头改造成了高端住宅区,把大阪的老破小“团地”翻新成了现代化社区。

现在日本老龄化率高达28%,全世界第一。

让老头老太太都搬去养老院?

不现实,也不人道。

UR的“团地”翻新,让他们可以“居家养老”,继续在熟悉的社区里遛弯、买菜、跟老邻居唠嗑,这叫保留生活的根。

日本企业还特别喜欢搞“全国轮岗”,一个社畜今年在东京,明年可能就得去福冈喂鹿。

UR的全国连锁网络,成了这些大企业的“官方社宅”,员工跨区调动,租房无缝衔接,还能享受减免。

这背后,是日本“无户籍束缚、教育资源均衡”的社会基底在支撑。

所以你看,UR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奇迹,它是日本社会结构的一面镜子,是需求和供给之间最完美的适配。

这事儿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别急着喊“抄作业”。

中国的国情和日本差太远,直接复制UR模式,大概率会水土不服。

我们大部分城市还很“年轻”,房龄超过40年的住宅不多,大规模的“都市再生”需求还没到火烧眉毛的时候。

我们的保障房,核心逻辑还是“分配”,而不是“市场化运营”,很多保障房小区后续维护跟不上,慢慢就成了新的“贫民窟”。

但UR的思维,特别值得我们琢磨。它给未来的中国城市发展,提了3个醒。

第一个醒:给城市更新,装上一个“长期主义”的脑子。

我们现在搞旧改,主流方式还是“拆迁”,简单粗暴,但成本高、阻力大,还容易把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连根拔起。

UR的模式告诉我们,房子是有生命周期的。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轻微更新+大规模翻新”的分级维护思路,给那些20年、30年房龄的小区做个体检和保养,而不是等到它病入膏肓了再推倒重来。

这不仅省钱,更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

第二个醒:让保障房,从“有得住”升级到“住得好”。

保障房不应该是“廉价”的代名词,它应该是“有品质的兜底”。

UR的“运营优先”思路,就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可以把保障房的后续管理,用市场化的标准来做。

引入数字化的招租系统,建立标准化的维修流程,甚至可以和民企合作,在小区里配套商业、医疗、托儿所,让保障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而不是一座孤岛。

第三个醒:在租赁市场,国家队必须下场“补位”。

指望纯粹的民营资本来解决所有人的居住问题,是不现实的。

资本天生逐利,它会流向最赚钱的地方,而不是最需要它的地方。

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设一批“自有产权”的租赁住房,就像UR一样,充当市场的“稳定器”。

它的作用不是要跟民企抢生意,而是要树立一个标杆:告诉市场,一个健康的租赁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没有套路贷,没有暴力驱逐,没有N+1。

当市场有了这样一个“锚”,那些玩歪门邪道的二房东,自然就没了生存空间。

当然,UR也不是完美的。

它的“标准化”也带来了问题。

比如有些小区外国人扎堆,形成了文化隔阂。

非盈利导向也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但这些都是“幸福的烦恼”。

UR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用千亿营收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房子,首先是给人住的,是社会的基础设施,然后才是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品。

当住房回归了“稳定居住、支撑生活”的这个本质,它才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而不是一个击鼓传花、随时可能爆炸的金融游戏。

这个逻辑,简单,但深刻。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