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真实战略目标并非全面吞并,而是通过三步走策略实现有限控制——控制乌东建立缓冲带、将乌克兰变成内陆国、逼迫乌放弃加入北约。 这一目标已从初期基辅闪击战调整为乌东持久战,最新地图显示俄军正沿第聂伯河推进,试图将乌“拦腰斩断”。
2022年2月俄军闪电突袭基辅,空降机场、坦克直逼总统府,看似要三天复刻“布拉格之春”。 但真实意图是政治恐吓:逼泽连斯基跑路或投降,复制2014年兵不血刃拿下克里米亚的模式。没想到乌军死扛到底,导致俄军闪击战彻底崩盘。 眼看基辅“啃不动”,俄军立刻调头,将主战场转向乌东。
这一转向暴露了普京的核心逻辑:打乌克兰不是为了面子工程,而是实打实的战略安全。 若强吞全国,不仅成本巨大,还会引发北约直接干预。 相反,控制乌东既能建立缓冲区,又能避免全面战争。
三步走目标:缓冲带、内陆国、北约红线
俄军的战略目标始终清晰,分三步落地:打通“俄控走廊”:将顿巴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克里米亚陆桥、赫尔松连成一片,形成贯穿乌南部沿海的缓冲带。 2024年俄军攻占赫尔松后,已控制亚速海沿岸,将其变为“俄罗斯内海”。
让乌克兰变内陆国:夺取乌南黑海港口敖德萨,切断乌全部出海口。 一旦得手,乌克兰将丧失90%海运能力,彻底沦为内陆国,战略空间被锁死。
逼乌克兰签“中立卖身契”:普京最终要乌在法律上承诺“永不加入北约”。 2025年7月与特朗普通话时,他再次强调“不放弃消除危机根源”,直指北约东扩红线。
这三步环环相扣——控制土地是为谈判加码,而加码是为逼乌克兰签字。
2025年6月,俄军突然攻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这是俄乌开战以来进攻的第五个州。 军事地图显示,俄军正沿第聂伯河东岸向北推进,目标是将哈尔科夫、苏梅、波尔塔瓦等州切割成“东乌板块”,与西岸基辅政权划江而治。
第聂伯河最宽达5公里,天然屏障让北约军队难以跨河闪击俄控区。俄方甚至放话:“若乌继续抵抗,下次要谈的就是八个州”。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俄军在战略要地波克罗夫斯克集结11万兵力。 这座顿涅茨克的交通枢纽连接乌军东部防线,俄军采用“摩托化小队渗透”新战术:用越野车、沙滩车载轻步兵突袭,配合无人机全天候轰炸。 尽管乌军靠灵活防御顶住攻势,但日均战损率高达23%,兵员缺口近四成。
乌军困境:防空崩溃与西方“口惠实不至”2025年7月3日,俄军对基辅发动“无人机+导弹”组合拳:先派150架“天竺葵”无人机消耗乌防空火力,再发射“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打击“爱国者”系统阵地。 俄媒宣称此次袭击后,“基辅防空系统基本不复存在”。
雪上加霜的是西方援助缩水。 美国仅追加100枚“爱国者”导弹,俄专家嘲讽:“密集打击下,这些导弹撑不过两周”。 特朗普政府更被曝出对乌军援“注水”——大部分资金流向美国31个州的军工企业,乌军拿到手的多是二手装备。
2025年7月3日,普京与特朗普一年内第五次通话。 俄方明确表示愿重启谈判,但坚持“解决危机根源”(即乌中立化)。而美方只提停火,避谈安全保障——等于默许俄控乌东现状。
欧洲国家已嗅到背叛气息。 波兰国防预算飙升,疯狂扩军至30万人;德国拒绝永久驻军立陶宛,法国呼吁“欧洲自主防务”。 北约内部裂痕,正让普京的“分而治之”策略得逞。
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他手握停火主动权,却因坚持入北约两次推迟选举。俄方评价一针见血:“他若签字放弃北约,战争三年前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