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种桃,薄一波摘果,决死队成了谁的王牌?

这支部队的名字听着就邪乎——决死队。一听就是奔着马革裹尸去的。可有意思的是,这支由阎锡山亲手拉扯大的队伍,最后却成了他老人家心口上的一把刀子,转头就扎进了八路军的怀抱。你说这事儿怪不怪?自己辛辛苦苦种的桃子,最后让隔壁老王给摘了,还是连着树一块儿端走的。

故事得从1937年那个秋天说起。那时候的山西,真叫一个风雨飘摇。日本人的铁蹄都快踩到太原城头了,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心里比谁都急。军队不够用,兵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仗怎么打?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共产党递过来一个方案:发动群众,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热情的青年学生,组织一支全新的抗日武装。

阎锡山是个老江湖了,他能没点算计?他寻思着,这群学生娃娃,一没摸过枪,二没上过战场,能有多大能耐?不过是些炮灰罢了。再说了,把他们拢在自己手里,总比让他们跑到延安去强。于是,他大手一挥,同意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就这么在太原城里敲锣打鼓地成立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一步棋,看似高明,实则是引狼入室。共产党派来的可不是一般人,薄一波,这位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人物,直接担任了决死队第一纵队的政委。他来可不是单纯为了帮阎锡山打鬼子,他是来播种子的。

这颗种子是什么?是思想,是信仰。阎锡山的晋绥军,官兵之间等级森严,吃空饷、喝兵血是常态。决死队这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官兵平等,不打骂士兵,干部带头冲锋,还有文化课,教大家读书识字,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对于那些苦出身的士兵和满怀救国理想的青年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人心这东西,是最实在的,谁对你好,你就跟谁走。慢慢地,决死队的魂,就从效忠阎长官,变成了跟着共产党,打跑日本人,建立新中国。

你随便翻开决死队的花名册,薄一波,后来的副总理;罗贵波,建国后的山西省长;廖鲁言,农业部部长;王逢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牛佩琮,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这哪里是阎锡山的队伍,这简直就是共和国的预备干部班啊。更别提那一长串后来在人民军队里闪闪发光的将星了:车敏瞧少将、王展少将、王晓少将、王黎生少将......这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的传奇。

阎锡山也不是傻子,时间一长,他也品出味儿来了。这支队伍越来越不听话,思想也越来越红。他感觉自己像个冤大头,出了钱,出了装备,结果养出了一支不跟自己一条心的白眼狼。终于,在1939年冬天,他忍不住了,决定整肃这支已经失控的部队,这就是所谓的晋西事变。

可惜,晚了。那时候的决死队,早就在思想上完成了质变,军事上也久经战火考验,成了一支真正的劲旅。阎锡山的算盘,彻底落空了。摩擦的结果是,决死队与晋绥军彻底决裂,在1940年之后,整建制地加入了八路军的序列,分别编入120师和129师。这一下,不光是桃子被摘了,连桃树都被人挖走了,阎锡山怕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从阎锡山的视角看,这无疑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是一次惨痛的背叛。他本想利用青年的热情为自己火中取栗,结果反被这股热情烧掉了自己的眉毛。但从历史的大视角来看,这又是必然。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谁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谁能提出最彻底的救国纲领,谁就能赢得人心,赢得未来。决死队的最终归宿,不过是历史洪流选择的一个最合理的流向罢了。

这段历史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故事。你很难用好或者坏去评价阎锡山最初的决定,在那样的困局下,他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个看似合理的开始,却因为内因与外力的共同作用,最终走向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局。那些从决死队走出来的文官武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彻底改变。

多年以后,不知道阎锡山在台湾,看着报纸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心里是什么滋味。一手缔造的精锐,最终成了对手的栋梁。历史这出戏,有时候真是不按剧本来的。你说,这到底是谁的胜利,又是谁的悲哀呢?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