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少林功夫,各位可能耳朵都要长茧子了。电视上打得飞天入地,旅游区里耍得人仰马翻,“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都快变成文旅生意的口号了。可问题又来了,你见过少林拳脚上的真功夫,真刀真枪在现代搏击场上玩命干吗?这年头,练武不怕腰疼,怕就怕练一辈子出来一身花架子,擂台上让人家一招解决,场面不忍直视。可就在嵩山的晨钟暮鼓间,有这么个叫释延孜的人,把少林武僧的实战底色,抡到台面上,让那些觉得“功夫都是噱头”的人,集体闭嘴。
很多人看功夫的心情特别分裂。一方面怀旧,仿佛小时候谁没看过《少林寺》、谁没抡过两下“金刚腿”,张口就是“我的梦想是武林高手”。但到了今天,名字里带“武”的节目都是小鲜肉比拼人设,真家伙却没人练了。少林功夫到底还能不能打?说好听点,是国粹传承,说难听点,有多少年没出过能顶事的猛角色了?大家心里有杆秤。正当众人以为少林要成武术表演团的时候,这释延孜,偏偏不走寻常路,实打实地在擂台上把对手干趴下,还把“武僧”这俩字再度抬得有点分量。
要说释延孜,1984年就抱着一腔热乎劲儿,拜在了释永信门下。天生就一股狠劲儿,练功夫要么不练,要练就练最大的。有多能打呢?1988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人家不声不响地一路打进决赛,最后捧回冠军奖杯。此后“少林护法武僧”、“第一实战高手”什么名号纷至沓来,响了好几年。可他并不是那种靠吃老本,逢人就摆资历的老江湖。2013年人50岁不到,愣是自掏腰包创办了“少林实战功夫学会”,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路数和现代科学训练给掺了个遍,说白了不光你得打七星拳,还得扛沙袋憋体能,这才叫真本事。
这时候外面还有一种声音,说中国功夫“实战不行”,“一碰擂台就原形毕露”。看着一帮披着功夫皮的表演队,国外搏击节目动辄把“功夫大师”KO得找不着北,说实话,谁还能不脸红?都在思考咱中国功夫,到底还能不能打?结果释延孜偏不服气,自己披挂上阵。2014年,在“英雄传说”济南站,46岁的他对阵泰国的当打拳手蓬查拉齐。年过不惑,手指骨折了还咬着牙干,脚法拳法一齐上,第二回合一拳砸下去,直接干趴泰拳高手。这仗打得,多少中国武迷憋屈的心里突然开了花“您瞅瞅,这才叫真功夫!”
网上那时候可是群情激昂。你说咱平时看“武侠片”,看得热血沸腾,可真能在拳台上一拳下去“干服”外国高手的,有几个?大多时候都怕丢脸。可释延孜硬是打破了“表演大于实战”的偏见,不靠花拳绣腿、不玩虚头巴脑,“擂台就是战场”,拳头说了算。这一波也算给中国功夫涨了回脸面。翻开那会儿的资料,释延孜的赛前训练什么的,全是怪招。他一会儿搬沙袋一会儿掂石锁,还玩现代体能器械——你以为啥叫融合创新?他一边跟着套路走,一边也没丢科学训练,打出来的招数才硬气。
要说少林的故事,历来都是外头热闹、里头孤独。看着释延孜这样的武僧还在坚持,多少国人忍不住感慨“谁能再接班?谁能再烧旺这把火?”外人说得轻松,但老实讲,练功夫的真苦,哪是嬉戏?这倒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社会变了,人们都想着分秒必争、利益为先。练武?那是傻子干的苦活。大多数家长恨不得孩子卷进IT、跳进金融,谁还真舍得砸进武校磨十年铁?朋友圈里有个段子,“小时候练武,长大了进不了互联网公司”,说得好像功夫成了时代弃儿。说穿了,现在出“下一个释延孜”,比中彩票还难。
回头看看这些年武林大会、武术散打赛事,里的选手不少出身武校,但靠真功夫混成神话的,少之又少。释延孜的弟子能在国内外擂台斩获好成绩,靠的还是一句苦练加创新。可问题随之而来,千年的少林武术,究竟要怎么活在现代?靠一两个“拳王”撑台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少林功夫如果仅留在庙里堆灰,变成“表演节目”,那跟红楼梦读一半丢一半有啥两样?老百姓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功夫谁练得最花哨,而是有没有实打实的能耐,能不能打得肯定。就像嗑瓜子看台上的武僧比赛才有味,空讲理论没谁愿意听。
也有反对的声音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讲,释延孜的胜绩毕竟是“小众赛事”,要比真正的国际自由搏击还差点意思;也有挑刺的少林功夫要真牛,那就敢去挑战世界顶级赛事呗!再不济,咱也不能只靠灵光一现,成了“独苗型”选手。怀疑的、冷静的、挑剔的声音不少。这话说得狠点,也有几分道理。毕竟现代格斗场上,比的是天赋、科学训练、环境,还有点“拼命三郎”的命。少林武僧终归人少精稀,出来一两个顶尖高手,不挨骂都难。网友一句老话说得好“传承的故事听着热闹,真打起来才晓得几斤几两。”可惜,擂台上活跃的不多,批评的声音又一茬接一茬。
掰扯到这儿,大家心里也明镜似的一个释延孜固然能燃起一把火,烧不旺整个森林。事实也是,看看老释现在基本不出拳台,转头教弟子接班。他们依然搬沙袋练石锁,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孤独和煎熬。现代社会崇拜成绩,谁还羡慕苦修者?这状况换成咱身边,大概率就是家长说“还不如去学门技术”。有人调侃“学功夫还不如去学代码,将来挣钱快”,虽说是笑话,多少道出了武术的尴尬处境。如今的武僧训练营招人,跟IT公司秋招似的激烈,但能留下来坚持的,十有八九都是“有情怀”的孤勇者。
少林功夫毕竟是“四大名捕”般的存在。无论演武场地老天荒,还是擂台高台寂寞,能打出“真东西”的总归让人敬佩。释延孜的胜利虽然是“昙花一现”还是“星星之火”,对中国功夫来都是块活招牌。仔细琢磨,他用一身实战成绩堵住了那些唱衰的嘴,把“能打”二字体面地挂回了少林的门匾。问题是,下一个释延孜在哪?更实际一点,千年少林靠一波“流量”能撑多久?真要传承,得靠更多年轻人甘心吃苦、本分扎实。而不是习惯于在表演舞台上摆乌龙。现代功夫要觉醒,靠的不是套路,而是真敢“出手”。
这事最有趣也最无奈。前脚少林功夫还刚借释延孜的擂台神话扬眉吐气,后脚又有一大批网友开始嘴上“泼凉水”“你这能打的几年能出一个?”;还有人问“除了释延孜,少林能再复制下个奇迹吗?”大家都明白功夫实际上到了“冷知识”阶段了,要想披荆斩棘,得整个中国社会都来反思怎么重塑武术精神。哪怕辉煌短暂,对中国功夫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只是,这份意义,究竟是短暂的“流量神话”,还是能熬出个新时代的传承故事,就全看中国人的底气和耐心了。
很多人点赞释延孜,夸现在的“真功夫”终于露了脸。但绕回去这其实多少有点悲壮。放在今天,谁再愿意在演武堂汗流浃背地练十年?就这,释延孜还在沙袋石锁边晃着呐,盼着有个徒弟能成气候。故事听着热血,落地总归清冷。少林千年传承,说到底不靠一颗明星,而是一群不愿认命、敢于下苦力的“傻子”。
最后只能反问一句,不管你爱不爱武术,愿不愿意让自家孩子练拳出汗,起码释延孜这种倔强劲儿,还在少林庙里“发功”呢。可别哪天,功夫成了你旅游区的照片背景,擂台上却再也站不出个“能打的”了。那才是真的服了!
少林功夫要是只靠释延孜们独挑大梁,是不是也是一种“自嗨”呢?你觉得中国功夫是应该转型成全民健身的“表演艺术”,还是还要傻傻坚持出个“真打的”继续硬刚?你给千年武林“该不该实战”投哪一票?评论区别憋着,抬杠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