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明明白白的,催收占大头,京东金融名列前茅

"正义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京东白条逾期,生活就彻底陷入了噩梦。 催收人员每天狂轰滥炸20多通电话,甚至凌晨3点仍在拨打。 更让他崩溃的是,对方转头就给他母亲发了条短信:“你儿子欠钱不还,我们已经定位到他,明天上门处理! ”母亲吓得心脏病发作送医,而他只能对着手机里满屏的威胁短信发抖。

你以为这只是个例? 黑猫投诉平台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脸在总计46.6万条金融类投诉中,暴力催收相关投诉高达23万条,几乎占了一半! 而京东金融旗下产品(白条、金条等)的暴力催收投诉率更是冲到76.7%,在主流平台中“勇夺亚军”,仅次于美团借钱的83.9%。

高频电话轰炸只是最基础的“开胃菜”。 一位深圳用户记录了自己某天的遭遇:从早上8点到深夜11点,京东金融催收用37个不同号码轮番呼叫,连午休时间都没放过。 当他不堪骚扰关机后,催收立刻转向他的同事群发短信:“XXX欠钱不还,请转告他立刻处理,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天上班时,他面对的是全办公室异样的目光。

你以为这就完了? 更狠的在后头。 有用户收到措辞直白得像黑帮电影的威胁:“我们已经到你小区物业调取监控,明天下午3点上门,准备好钱别躲! ”另一封催收信则用鲜红的字体打印着:“若今日未还款,将向户籍地法院递交材料,你子女入学将受影响”。 事实上,这些全是虚张声势律师明确表示,普通信贷纠纷根本不会影响子女教育权,更不会随意调取小区监控。

为什么京东金融敢如此肆无忌惮? 外包催收的“甩锅链” 是关键。 近80%的暴力催收来自第三方外包公司,而京东金融对外包商的监管形同虚设。 一位前外包催收员透露:“我们底薪才2000元,全靠催回款的提成。 主管每天在群里发排名:倒数三人直接开除,谁敢不拼命? ”。 这些公司为了业绩,甚至培训员工用“角色扮演”话术:冒充法务部、伪造律师函、谎称已立案。

技术本该是服务用户的工具,却被京东金融用成了精准施压的武器。 通过用户授权的通讯录和定位信息,催收方能精准锁定借款人的社交圈。 一位被骚扰的同事愤怒地晒出短信:“你们怎么知道我电话? 京东金融凭什么泄露我隐私? ”答案藏在《用户协议》第7.2条里那句“为追索债务需要,平台有权向关联方披露信息”的霸王条款。

高压催收的代价最终由全社会承担。 心理医生接诊过因催收患上焦虑症的患者:“有人听到手机铃响就呕吐,有人半年不敢开机”。 更讽刺的是,京东金融自己的调研显示:遭遇暴力催收的用户还款意愿反而暴跌34%当尊严被践踏时,没人愿意配合。

法律的红线其实异常清晰。 《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早在2024年就规定: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且严禁在晚8点至早8点间骚扰。 而民法典第1032条更明确:以恐吓、骚扰方式催收属侵权行为。 可当用户试图投诉时,京东金融的客服通道却成了摆设。 张先生连续7天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每次等待40分钟以上,始终无人应答。 讽刺的是,催收方却在此期间指控他“恶意失联”。

监管的铡刀终于开始落下。 2025年初,某消费金融公司因外包催收威胁借款人,被重罚50万元并暂停部分业务。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建立了“催收黑名单”,已有12家违规公司被公示。 但吊诡的是:这些公司换个马甲又能重新接单。

真正的解药或许藏在银行的案例里。 某大型银行用AI机器人筛查借款人还款能力:对失业者自动延后还款期,对短期困难者推送分期方案。 结果逾期率反而下降17%,投诉量减少过半。 技术本该是温暖的桥梁,而非冰冷的鞭子可惜京东金融选择了后者。

用户的每一次反抗都在推动改变。 当杭州一位宝妈把催收电话录音提交给银保监会后,京东金融三天内就撤回了外包商并书面道歉;北京大学生集体诉讼催收骚扰家人案,最终让平台赔偿每位亲属精神损失费5000元。 保留证据、坚持投诉、法律维权这些动作正汇成燎原之火。

而此刻,仍有23万人深陷暴力催收的泥潭。 他们手机里的威胁短信还在增加,催收电话仍在深夜响起。 当一家科技巨头把“效率至上”凌驾于人性尊严时,所有光鲜的财报都蒙上了血色。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