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海新世纪大道南侧的镒建世纪城地下商场,本地人其实都还有点印象。这个地方原本也算是城南片区的“热门”,一开始建成的时候,大家都期待着能盛大开业,带动一波热闹。那会儿,有个叫做壹键超市的大型超市入驻过,说实话,在附近几个小区居民眼里,壹键超市算是高配了,买东西啥都有,不用专门跑很远去别的地方办个事。
只是好景不长,壹键超市没开业多久就撤场了。这事也没啥预兆,一个晚上关门,第二天就连招牌都拆了。大家也不知道到底是啥原因,有人说经营不善,有人说是因为管理的问题,但具体咋回事没人清楚。反正从那以后,整个地下商场就空在那里,变成了一个大储物间,甚至连人气都没有。细数一下,这一空就是五年,甚至疫情以前就已经闲着,真的是浪费资源。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北海独有,全国很多城市的小区底商、地下商场都有类似的遭遇:刚开始开发商气势冲天,招商的时候各种吹,等真的建成了,周围的人气跟不上,或者运营没跟上,让人纠结的各种问题涌现,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居民想在家门口买点啥都没地方了,商场成了空壳,开发商也没办法用起来,大家都挺愁。
最近,北海这边的居民发现,镒建世纪城地下商场又有点新动静。多年没开张的地方,居然又有人敢投钱进来,开起了超市。而且一次就入驻了两家超市,一个是咱们传统的实体超市,可以进去逛货架买东西,另外一家是线上超市——说白了这就是仓库,只是存货,在京东、淘宝、美团等网上平台下单,附近用户下单了就直送到家,但不对外营业,不让人自个进去挑选。
说实话,这种模式还是挺适合现在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人喜欢逛超市,看看打折信息,自己挑挑拣拣,顺便买点不是计划内的东西。还有一些上班族懒得出门,直接手机上一点,就能送到家。两条线一起走,说明当前商业业态跟以前确实不一样了,也是对新时代居民生活需求的回应。
而且,这家新的实体超市,货架都还没摆满,明显是刚开业不久。更关键的是,超市跟镒建世纪城小区的住户直接打通了一个通道,家里人下楼就能走那条通道进超市,非常方便。其实,这才是小区配套商业该有的样子,小区地段、人口密度本身就有保障,业主又有长期固定需求,开家生活超市天然不会缺人流。
说到北海这个区域,周边有四个大型小区,居住人口确实不少,以后这些居民不用专门跑到远处的商圈去买东西了,直接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日用消费,再加上线上下单送货,也方便了不少上班族。
当然附近也不是没有竞争。最近,江苏路旁边新建了一个农贸市场,这也是居民常去的地方。农贸市场主打生鲜和价格优势,很多人更愿意逛菜市场,图便宜图新鲜。超市也不会与农贸市场完全重叠,两者肯定会在蔬菜、水果、肉蛋等方面产生竞争,但超市主打的是环境和便捷,农贸市场则玩性价比,好货人人抢。这其实挺正常,关键就看谁服务更好、谁更懂得贴近消费者。
说白了,这一圈人要买东西的需求绝对有,但究竟超市能做得多久,还是要看经营和服务。现在城市里很多空置的商业房产,不是没人要,而是运营起来成本高、利润薄、风险大。大家看到百货、超市、餐馆频频换手,归根结底就是消费结构变了,大家不光在乎价格,还在乎品质,甚至要有自己的个性化体验。一家超市能开下去,必须学会变通,把优势用出来,把服务做到家。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孤例。最近北海市有好几个新超市要开业,比如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对面有个商住小区,原来也是空置的商场,现在也有超市入驻了;还有城东片区,也有一家新的超市刚开业。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北海很多商业空间又在盘活,开发商、运营方也在找新路数,新一波商业活力正在酝酿。
其实,回头想一想,这些空置多年的地下商场、商住楼,之所以闲着,是因为以前搞开发的时候把人气预估高了,或者前期运营没跟上,结果投资一大笔,最后没有稳定租户支撑,日益冷清。现在能重新有超市敢进驻,看中的就是小区的常住人口,这是真正稳定的消费力。只要跟得上居民的生活需求,哪怕刚开始慢慢来,也是能养起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开了就能赚大钱。成本压力其实更大了,现在人工、租金、物流、货品进价、运营维护,哪一项都在涨,价格也不能随便涨,居民有需求但口袋里的钱还是要省,一家超市必须精打细算,既要卖得便宜,又要保证质量,还要不断服务创新,这才是长久之道。
而对于北海这类三四线城市来说,人口没那么大流动,城市扩张速度也相对慢,居民购买力有限,商业形态更靠实际需求。过去超市、百货大鳄流行的时候,讲的是规模化、大流量,但实际上远离居民生活圈的商圈很难长期做下去。未来商业,一定是更聚焦于“社区型”,能考虑大家脚下的生活,能融入小区、社群这种半熟人关系里,才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像这次镒建世纪城地下商场重新开张,也反映了整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慢慢调整商业模式。从盲目追求空间、人气,到回归稳定的消费圈,超市、餐饮、便利服务才算真正落地生根。其实居民也不在乎你多高大上,就是希望在家门口能买到新鲜实惠的东西、吃到实惠的午饭,有点儿社交氛围就最好。
而线上超市这套玩法,也把“便利”做到了极致——不用下楼、不用买菜、不用逛超市,只要手机一点就送到家。这些年来大家越来越习惯这样的便利服务,对于超市来说,这既降低了店面运营成本,也增加了销售渠道。在镒建世纪城这样的社区里,线上线下结合,既能满足老人、孩子,不方便出门的人,也能服务懒得逛的人,变换得很灵活。
当然,这些新超市能不能开得长久,还是要看本身经营怎样。北海这些年商圈“快进快出”,转手换招牌的比比皆是。但只要紧贴居民实际需求,调整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体验,日常必需品管够、价格合理、服务周到,那就一定能成“社区首选”。另外,周边有现成的农贸市场,也能给超市带来动力,大家相互竞争,最后受益的还是居民,东西越来越实惠,买菜买肉越来越方便。
现在这些商业房产终于有人敢入驻,说明城市的经济环境在复苏,消费力在慢慢回升。开发商不敢再搞啥噱头项目,运营方也不敢再高估人气,都在脚踏实地挖掘社区里的稳定需求,这才是长远的路。等过一阵超市运营稳定了,搞点团购、优惠、社区活动,周边人气更旺了,以后这样的商场肯定能成为本地特色。
回头来看,镒建世纪城地下商场空置五六年,政府、开发商、运营方都在摸索着如何盘活空置资源,这一次有超市重新进驻,起码让周边居民受益了。现在大家在社区里买东西方便了,超市也随时能根据需求调整经营方向,既稳定又灵活,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所以说,北海这些老牌空置商业能重新“活过来”,靠的就是社区人口密度、实际需求,超市这类业态能否扎下根,关键还要看经营者的用心和创新。如果真能站在居民的角度,把服务和质量真做到家,再利用线上线下双通道,未来必定能搞出点名堂。
一句话总结,社区超市这些年越来越有价值,靠的是品质和服务,不是单纯的流量和规模。北海这样的小区周边商场能破局,大家就等着看谁能把一盘冷饭炒成香喷喷的家常菜吧!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