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翻翻老历史,你会发现比电影剧本还离谱的事儿。
就比如1940年,日军还在横着走的巅峰期,一个满编的精锐大队,一千多号人,重机枪、步兵炮全套配齐,跟个移动堡垒似的,结果一头扎进山东的穷山沟里,让八路军一个团给办了。
这事儿听着就像是吹牛不上税,但它偏偏就是载入史册的经典翻盘局——杨家横战斗。
故事的主角,日军独立步兵第16大队,指挥官叫鉾田庆次郎,军衔中佐。
这位老兄当时估计自信心爆棚,毕竟手下这支部队的火力配置,搁整个中国战场都相当炸裂。
光92式重机枪就有12挺,再加上36挺轻机枪,那火力网一拉开,简直就是金属风暴。
按他们的剧本,这次进山“扫荡”,目标山东纵队四支队,应该就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武装郊游。
可他们算漏了一点,他们的对手,廖容标和胡奇才,那可不是地图上画出来的两个名字。
这俩都是从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老江湖,对战争的理解早就超出了武器参数的范畴。
尤其是廖容标,一个人赤手空拳到山东,愣是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这种人你跟他讲装备优势?
他能把地形玩成自己的独门兵器。
当鉾田庆次郎的部队哼着小曲,大摇大摆地朝着预定目标开进时,他压根不知道,一张由地形、人心和仇恨编织而成的大网,已经在杨家横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悄然张开。
廖容标亲自勘察地形后,把伏击点选在了这里,一个三面环山、入口狭窄的绝佳“口袋”。
这地方,简直就是为打伏击量身定做的。
最要命的一环,是人心。
就在一年前,鬼子在这里制造过惨案,杀了人,烧了房。
这笔血债,杨家横的男女老少都记在心里。
所以当部队要在这里设伏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这已经不是帮八路军打仗了,这是报仇雪恨。
男人连夜挖工事,女人通宵做军鞋,连半大孩子都在山路上撒豆子、挖陷阱。
这种全民皆兵的阵势,是习惯了正面碾压的日军根本无法想象的。
他们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团,而是一整片燃烧着怒火的土地。
1940年5月17日,好戏开场。
日军先头部队一进山谷,就被零星的枪声骚扰,但他们没当回事,以为又是“土八路”的挠痒痒战术。
鉾田庆次郎大手一挥,部队呈扇形展开,炮火掩护下就往里冲。
我军这边呢,也特会演,且战且退,一步步把这六百多号鬼子全给“请”进了杨家横这个精心准备的“包间”。
等日军主力全部进入伏击圈,在村里啥也没搜到,正放松警惕准备埋锅造饭时,总攻的号角吹响了。
那一瞬间,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
鬼子当场就懵了,想架炮反击,可这山沟沟里哪有地方给他们施展?
重机枪阵地刚吼两声,就被我军的迫击炮挨个点名。
前一秒还耀武扬威的“皇军”,下一秒就成了没头苍蝇。
战斗最惨烈的地方在光光顶,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包。
残余的日军被死死压在这儿,拼死顽抗。
三营八连的排长赵秀芳,一个山西汉子,抡着大刀片子就带队冲了上去,刀刃都砍卷了,最后倒在敌人的机枪下。
据说他牺牲时,还死死抱着滚烫的枪管不松手。
这不是神话,这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用生命铸就的传奇。
子弹打光了就上石头砸,一个排打到最后只剩一个人还在开火。
什么是战斗意志?
这就是。
打到午夜,鬼子彻底扛不住了,开始向文字现方向溃逃。
可廖容标能让他们跑了?
早就预备好的部队在半路等着他们呢。
这一仗,最终毙伤日军200多人,缴获了两门小钢炮。
日军自己的战史里,把这场惨败归咎于“遭遇数千优势八路军围攻”。
呵呵,输了就说我们人多,这套路可真不新鲜。
他们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输在哪了。
第二天清晨,杨家横的乡亲们抬着猪羊,端着热腾腾的煎饼来慰问部队。
老村长打扫战场时,发现赵秀芳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这场胜利,打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老百姓彻底看明白了一件事:谁才是真正保卫他们的人。
所以你看,战争的胜负,从来就不只在战场上。
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