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所有打到一半不打了的架,都不是因为一方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双方都发现,再打下去,自己的医药费可能比对方的丧葬费还贵。
加沙这场持续了两年的血腥大戏,终于按下了暂停键。舆论场立马跟炸了锅一样,吵吵嚷嚷地要给这场架评个输赢。有人说哈马斯被打成了筛子,输得底裤都没了;有人说以色列赢了战场输了全局,纯属赔本赚吆喝。
这种讨论,格局小了。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是在国际政治这种连底裤都不要的牌桌上,输赢从来不是看谁的拳头硬,而是看谁的KPI完成了,谁的账本更好看。
咱们今天就把账本摊开,用算盘珠子代替眼泪,看看这笔血淋淋的生意,到底谁赚了,谁亏了。
先来看看以色列这边的“战绩报告”。当初内塔尼亚胡,我们叫他老内,上台时可是立了三个军令状,堪称年度KPI三大核心:第一,把哈马斯从地球上抹掉;第二,把被抓的人质全须全尾地捞回来;第三,确保加沙以后连个能放二踢脚的组织都冒不出来。
听起来是不是霸气侧漏?像极了你们老板在年会上吹的牛逼。
结果两年过去了,我们来盘盘账。人质是换回来了,48个人,其中还有一半多没喘气儿了。但这代价是什么?是用1950个巴勒斯坦囚犯换的。这买卖在以色列国内都快吵翻天了,要知道当年用一千多人换一个士兵都被骂了好几年,现在这笔交易,老内的支持率直接跳水。
再说KPI第一项,歼灭哈马斯。这就更魔幻了。哈马斯的有生力量确实被打残了,指挥部被端了,地道被灌了水泥,跟个被抄了家的公司似的。但问题是,公司的架构没了,员工还在啊。哈马斯的基层人员化整为零,变成了加沙版的“敌后武工队”,今天在你军车上贴个罚单,明天在你哨所边上埋个雷,防不胜防。更骚的操作是,以色列在加沙打得越狠,约旦河西岸同情哈马斯的老铁就越多。这哪是剿匪,这简直是帮对手公司搞了一场史上最成功的“病毒式营销”。以色列安全部门自己都捏着鼻子承认:“长期威胁依然存在”。
KPI考核,不及格。
再看经济账。这场仗打了两年,以色列扔进去了超过68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这个国家GDP的8%。国内旅游业、农业直接被打回原形。一个国家,不搞生产,不搞建设,天天把钱当炮仗放,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更要命的是外交账本。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以色列在加沙搞“无差别攻击”,国际形象一落千丈,被扣上了“战争罪”的帽子。以前的欧洲盟友,现在一个个扭扭捏捏地暂停武器出口,生怕惹一身骚。连最铁的大哥美国,都顶不住压力出来当和事佬。特朗普这老哥为啥这么积极?说白了,诺贝尔和平奖的KPI还差一笔,拿这事儿刷刷业绩,不寒碜。
所以你看以色列,花了千亿成本,死了几千士兵,得罪了全世界,换回来一个控制了53%土地、但每天都在流血的“烂尾楼盘”。老内还嘴硬说这是“伟大时刻”。翻译一下就是:虽然我亏得姥姥家都不认识了,但我在小区里打赢了保安,我骄傲!!
这场面,是不是像极了你们公司那个花了三百万预算,只搞来三百个粉丝的项目经理在年会上做的总结?
再来看哈马斯。
要说哈马斯惨不惨?惨,太惨了。家底基本被打光,地盘从一个“独立王国”缩水成几个“游击区”,成员死伤无数。从军事上看,这叫一败涂地。
但问题是,哈马斯从来就不是一个正规军,它是一个“抵抗组织”。对于一个抵抗组织来说,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更何况,它还超额完成了自己的KPI。
哈马斯的KPI是什么?不是占领特拉维夫,而是“被世界看见”。
冲突之前,巴勒斯坦问题早就被扔到国际新闻的角落里吃灰了。世界人民都在关心俄乌冲突、中美贸易,谁还记得加沙这片小地方?哈马斯用两年血战,硬生生地把巴勒斯坦问题从ICU里拽了出来,重新摆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现在,190多个国家里有140多个支持停火,连美国的欧洲小弟都开始对以色列指指点点。这叫什么?这就叫“品牌曝光度”的巨大成功。
更实在的KPI是,用几十个人质换回了近两千名自己人。这在谈判桌上,是实打实的胜利。这等于告诉全世界:我哈马斯虽然被打残了,但我手里有牌,以色列你必须坐下来跟我谈。能让宣布要“消灭”你的对手,最终坐下来跟你签合同,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格的胜利。
所以,哈马斯就像一个快破产的创业公司,被行业巨头(以色列)疯狂打压,结果呢?虽然公司快倒闭了,但创始人带着核心团队套现离场(囚犯被释放),还顺便把品牌做成了“永不屈服”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新的精神股东(支持者)。
这波操作,你说他亏了吗?
然而,在这场所有人都声称自己“没输”的魔幻牌局里,有一个角色,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却承受了所有的代价。
那就是加沙的240万普通人。
当大佬们在算KPI、算政治账、算国际声望的时候,加沙人在算什么?他们在算今天能领到几块面包,算废墟下还能不能扒出亲人的尸体,算下一个炸弹会不会落在自己挤了上百人的帐篷上。
7.6万人死亡或失踪,相当于每30个人里就有一个永远消失了。2万多个孩子,连看一眼和平世界的机会都没有。90%的房子变成瓦砾,医院、学校、农田,一切现代文明的痕迹都被抹平。
一个叫法蒂玛的母亲,丈夫和两个孩子死于空袭,自己被埋了三天才获救,代价是一条腿。停火后,她拄着拐杖走出帐篷,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在垃圾堆里找食物的孩子。她说:“他们说停火是胜利,但我的家没了,孩子没了,这算什么胜利?”
这才是这场战争最扎心的真相。数据是冰冷的,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和绝望的灵魂。459人活活饿死,23人被空投的援助物资砸死,上万名孕妇因为没有医疗条件而流产。
对他们来说,停火不是什么战略胜利的果实,只是死神按下了暂停键,让他们有了一次喘息的机会。能让孩子喝上一口奶粉,能让伤口得到一块干净的纱布,这就是他们能想象到的、最奢侈的胜利。
所以,别再问谁输谁赢了。
这场战争压根就没有赢家。这是一场典型的“互害模式”的终极体现。以色列用军事上的“胜利”,换来了战略上的永久失血;哈马斯用不计代价的“抵抗”,换来了虚无缥缈的政治声望。双方都在为自己的决策层和支持者表演,而买单的,却是那些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普通人。
现在的停火协议,说白了,就是一张废纸。以色列说撤军,结果只是撤到外围,加沙的出入口还牢牢攥在手里,像个巨大的露天监狱。哈马斯同意放人,但绝口不提解除武装。双方的核心矛盾一个都没解决,就像两个在ICU里互殴的病人,被医生强行绑在了病床上,但只要一松绑,马上就能继续掐。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句话说烂了,但永远是真理。
真正的胜利,不是看谁的旗帜插在废墟上,而是看这片土地上什么时候能重新长出庄稼,学校里什么时候能再次响起读书声。
对加沙人来说,胜利不是打败谁。
胜利,是回家。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