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游客重返朝鲜边境,拍照和拎包习惯引发当地纳闷,购物热潮映照两国生活方式差异

2023年中国游客重返朝鲜边境,拍照和拎包习惯引发当地纳闷,购物热潮映照两国生活方式差异

“你们中国人,吃饭前为啥都要先拍照啊?”朝鲜导游小郑在去年夏天的平壤餐厅忍不住追问,眼前一桌的中国游客,手机一拨就对着冷面盘子拍,竖着、横着、还带个滤镜。小郑一边努力用汉语解释自家冷面的做法,一边暗自嘀咕:“我们这儿吃饭就是吃饭,谁有闲工夫专门拍点啥?”2023年边境重开以后,每天早上餐厅里都能听到中国游客的手机快门声;大家在“吃饭前一定要先打卡”,感觉好像不发朋友圈就吃不顺嘴。这场面让我想到幼儿园王老师总说家长拍娃吃饭要讲卫生,但在朝鲜,只有饭,不讲“景”,一切归于平静。

其实,差异真就是生活方式决定的。中国人习惯朋友圈秀吃喝,喝杯豆浆也要晒,但在罗先的导游小朴眼里,手机就是查天气,拍照分享是“浪费时间”。他曾指着中国女孩的手机问:“你们吃饭怕忘记味道吗?”我忍不住笑,说:“其实我们图个热闹,也怕家里人问出去玩干啥了!”小朴摆摆手:“我们出门都不带那么多东西。”看着中国游客边吃边拍,我总觉得像在改我们班级学生作文时,圈出“场景描写”这种细节句子——有些地方就是会凸出来。但对于朝鲜人而言,生活节奏慢得像冬天院子里的猫,专注吃饭,比拍照更重要。

拎包这事上也能看出两国习惯的分水岭。去年我带队去罗先市中心逛商场,一对中国情侣正好遇上当地朋友。女方手里的包鼓鼓囊囊,装着充电宝、口红还有几张明信片,男朋友二话不说:“我来拎,别累着!”朝鲜小李一脸迷惑:“你怎么抢她的包?”他低声说:“我们这儿女生自己的东西自己拿,男人拿包让人笑话。”我还记得在小区宝妈群里聊天,晒老公给自己拎奶瓶包,多夸赞。可在朝鲜,男生“抢拎”是抢活儿——他们讲面子,亲密不秀,出门每人自持小包。“你们中国人太会体贴人了。”小李突然感慨。我说,这是“绅士表现”,在中国代表关心和尊重。朝鲜讲传统、讲分工,显示亲密只在家里,外头只见沉稳。两地风气,那是一锅水的温度差。

购物环节更是“剧场式冲突”。一次在罗先的购物中心,几个中国游客往购物篮里塞人参制品、栗子粉,还有磁铁小纪念品,收银台前直接堆成一坡。“你们这是要封家吗?”收银员朝鲜大妈带着疑惑问。中国游客笑说:“都是给家人、同事带的。”朝鲜人悄悄打量中国人的购物架势,心里猜想是不是中国物资紧张,需要囤货。可其实,中国市场化的消费习惯让“带东西回去分享”成了“仪式感”,就像部门例会上总有人回家路上买水果分同事,来一趟,不能空着手。朝鲜计划经济管得紧,物资分配均匀,居民没囤货习惯,买够吃的就算了。“我们没有你们那么急着买东西。”收银员大妈轻声感叹。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计划着过日子,和现在这个网购时代,确实是两种逻辑。

碰撞其实无处不在。中国游客在朝鲜兴奋劲十足,吃什么都想问个遍,有人站在平壤首都广场上问导游:“你们周末都干嘛?”导游回答得含蓄:“大家都在家休息,不像你们这么爱出门。”中国人的直接有时候让朝鲜人有点紧张——“是不是我们国家挺神秘?”这类问题频繁出现,让当地人更愿意保持距离。大多数朝鲜居民在公共场合言语节制,怕“多说多错”,尤其面对外国朋友。和我们的语文组教研会八卦相比,朝鲜人更像是“只做不教”,热闹都藏在心里。这种含蓄和中国人的外向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每次旅行都变成一次社会风俗课。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经济模式上。朝鲜计划经济保障到位,年轻人早早分房分岗,退休有政策,老人养老靠国家,犯罪率低,幸福感高。中国市场经济发达,节奏快,竞争大,压力多,旅游时大家才想着松一口气,把平时压抑的自我释放出来。正如在朝鲜餐馆里看到中国小哥边吃边拍边买,又拎包又分东西,朝鲜导游小郑最后笑着摇头:“你们中国人真会享受,也是活累了。”这些细节变成了跨境互动的缩影,也让生活方式的对比如此鲜明。

据平壤旅游局公开数据,2023年恢复后中国游客数重回10万量级,商店纪念品销售增长30%。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间的差异,让朝鲜人见识到“消费和分享”文化,也映射出中国游客生活压力与乐趣兼具的现状。这些碰撞,短期或许难以磨合,但却为两国交流打开了新窗口。中国游客的“拍照、拎包、扫货”行为,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缩影——不同模式下人的幸福定义和表达方式迥异,也折射出中朝边境变动中的生活温度与选择自由。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