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曾造出“陆地高达”,为何项目刚成功,就被自己亲手砍掉?

这事儿吧,得从根上刨。

二十一世纪的门一推开,全世界的陆军大佬们,尤其是那些家里阔过的,都得了一种病,叫“重甲恐惧症”。冷战那会儿,大家比谁的铁疙瘩多,谁的履带碾得响,动不动就几千辆坦克在边境线上搞武装游行,那叫一个气派。但现在,时代变了,大人。

随便一个扛着“标枪”或者“陶氏”的游击队小哥,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就能送你一辆几百万美刀的主战坦克上西天。天上还有一群嗡嗡叫的武装直升机,低头一看,全是移动的KPI。这种情况下,你还搞“钢铁洪流”那套,就不是威慑,是给人家送人头。

于是乎,一场“减肥运动”在全球军队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领头大哥当然是美利坚。美军那帮玩战略的,脑子转得最快,他们寻思,与其搞那些傻大黑粗的重型坦克,不如玩点花的。什么花活儿?信息化,快速反应,全球部署。说白了,就是要把陆军从一个健身房里的肌肉猛男,改造成一个能跑酷、会用APP的街头格斗家。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个思想的物质载体,就是“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浩浩荡荡两千多辆,美军要打造一支“轮子上的陆军”,开着这玩意儿满世界跑,哪里不平蹬哪里。

大哥都这么玩了,旁边的小老弟还能闲着?加拿大,作为北约好盟友,美帝铁邻居,一看大哥这身时髦的行头,眼睛都直了。也对嘛,自己家那点兵力,再抱着老掉牙的坦克不放,万一哪天真有事,估计连热身都来不及。于是,加拿大陆军也高喊口号:我们要转型!我们要轻量化!我们也要自己的“斯特赖E克”!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2005年,落到了加拿大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GDLS-C)的头上。

军方爸爸的需求,那叫一个清晰又魔幻。他们要一款全新的轮式战车,但不是普通的运兵车。这款车,得是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它既能给步兵当“移动炮台”提供火力支援,又能仰头打飞机搞防空,还能低头揍坦克玩反装甲。最关键的是,这些功能要“模块化”,像换手机壳一样方便。说白了,就是想用一辆车的钱,办三个兵种的事。

这要求,搁一般公司早就掀桌子了。这哪是造车,这是在造高达啊。但通用动力是谁?装甲车界的老炮儿,尤其是在吞了瑞士莫瓦格公司之后,技术实力膨胀得不行。他们家的LAVIII型8轮装甲车,那是响当当的国际爆款,美帝的“斯特赖克”都是拿它当蓝本改的。亲爹在这儿呢。

手里有金刚钻,自然敢揽瓷器活。通用动力环顾了一下自己的武器库,又瞅了瞅全球的军火超市,很快,一个骚操作组合诞生了。

他们找到了瑞士厄利孔-康特拉夫斯公司在加拿大的分部,这家公司手里有个宝贝,叫“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为了加拿大军方的奇葩需求量身定做的。别的系统,要么专职防空,要么专职反坦克,“阿达茨”是个异类,它全都要。

于是,一拍即合。把“阿达茨”系统,整个搬上自家的王牌产品LAVIII底盘。一个前所未有的缝合怪,哦不,是“多用途战车”(MMEV)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这玩意儿,在PPT上简直是战神级别的存在。

你看这数据:全重18.5吨,身轻如燕,最大公路时速96公里,比坦克跑得快多了。车里坐4个人,一个司机,一个车长,俩武器操作员,分工明确,宛如一个移动的电竞小组。

打飞机?小意思。它的雷达能扫描25公里远、8600米高的空域,跟开了天眼一样。系统能同时锁定20个目标,然后挑出威胁最大的4个,挨个点名。导弹速度3马赫,基本上指哪打哪,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或者攻击机,见了它都得绕着走。

揍坦克?那更是拿手好戏。反坦克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这玩意儿抗干扰能力极强,不像红外制导容易被干扰弹骗走。最大射程一万米!你没看错,十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在自家阳台上,就能把你对门小区里正在挪车位的坦克给扬了。导弹本身重51公斤,战斗部就有12.5公斤,破甲厚度900毫米均质钢装甲。当时全世界的主战坦克,没几个敢说自己的正面装甲能硬扛这一发。一发入魂,送900毫米厚的钢板上西天,就是这么霸道。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通用动力说了,这车是开放平台,只要你想要,还可以往上加装“九头蛇”70毫米火箭弹,“陶”式反坦克导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装不上。车载火控和电子系统也都是顶配。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陆军版的瑞士军刀。一辆车,解决了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火力支援车三个编制。对于后勤和指挥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战场上不用再为了保护坦克,专门配个防空车队;也不用为了反坦克,再单独拉一个导弹分队。一队MMEV开出去,自己就是一个攻防兼备的战斗群。

完美不?太完美了!!

然而,魔幻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在纸面上如此逆天,如此契合“轻量化转型”思路,由顶级公司打造的“未来兵器”,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被砍了。

项目无了。加拿大陆军最后也没要这台“陆地高达”。

为什么?是技术不行吗?不是,测试表现相当不错。是理念过时了吗?更不是,直到今天,多用途、模块化依然是装备发展的潮流。

那问题出在哪?

说白了,问题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最无情也最真实的一个词:成本。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设计,听起来很美,但实现它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阿达茨”系统本身就贵得吓人,把它跟顶级的LAVIII底盘和一套先进的火控电子系统整合在一起,那价格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了,而是等于五。

一辆MMEV的造价,远超一辆专用的反坦克导弹车,也远超一辆专用的防空导弹车。加拿大军方算了一笔账,发现用买MMEV的钱,分开去买专业的反坦克车和防空车,不仅数量能买更多,而且性能更专精,维护保养也更简单。

这就好比你去买工具。一把集成了锤子、钳子、螺丝刀、小刀、开瓶器的瑞士军刀,看起来很酷,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木匠,你绝对不会用它来干活。你会单独买一把最好的锤子,一把最好的钳子,一套最好的螺丝刀。因为专业工具在自己的领域,效率和可靠性是“万金油”工具无法比拟的。

MMEV就是那把最顶配、最昂贵的瑞士军刀。它什么都能干,但干什么都不是最顶尖的。打飞机,比不过专业的防空系统;揍坦克,火力持续性比不过专门的反坦克单位。它最大的优势——“一体化”,在冰冷的预算和现实的战场需求面前,反而成了最大的累赘。

更要命的是,这种“缝合怪”系统,对车组人员的训练要求极高。4个人要同时精通防空、反坦克、战场索敌、车辆驾驶等多种技能,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最终,加拿大陆军想明白了。所谓的“轻量化转型”,核心是提升机动性和信息化,而不是去追求一个不切实际的“全能神车”。他们后来老老实实地采购了不同型号的LAV系列车,有的负责侦察,有的负责输送,有的负责火力支援,分工明确,经济实惠。

MMEV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个典型的“PPT战神,落地成盒”的案例。它折射出军事工业一个永恒的矛盾:技术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经济学之间的残酷斗争。工程师们总想创造出最完美的奇迹,但将军们和政客们,手里永远攥着一本账。

这台生不逢时的战车,最终没能奔赴战场,只在军迷的记忆里,留下了一段关于“全能”与“无能”的奇葩传说。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