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等到金正恩的回应呢,美韩两国的领导人就先收到消息,是朝鲜发射的导弹划破了天际。到底为什么在美韩期待“特金会”能再度启动的时候,朝鲜却用导弹试射来回应?这一切,是战略上的博弈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还是意味着谈判已经走到破裂的边缘?
据韩联社传,10月22号,韩国联合参谋本部说,朝鲜当天在东部海域发射了一枚不明型号的弹道导弹。这也是李在明政府上台以后,朝鲜第一次发射导弹。看时间线,这次导弹试射跟美韩的外交动作形成了挺鲜明的反差。
10月17日,美国国务院派出了“朝鲜问题团队”,飞到首尔,和韩国的外交部门以及情报人员开会,商量在APEC峰会期间让特朗普和金正恩见面的可能性。而到了10月20日,CNN提前在临津阁搭起直播平台,试图重现2019年“特金会”前的舆论氛围。韩国方面出于安全考量,也暂停了板门店旅游的申请,为未来的会晤留出了空间。不过,朝鲜发射导弹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打破了那一丝微弱的外交暖意。
要搞清楚朝鲜打的什么主意,得结合金正恩最近的讲话来分析。九月下旬,金正恩在最高人民会议上直言:“只要美国放弃无核化的执念,朝鲜没理由不见面。”不过,他也强调“核武器是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这种带条件的开启对话,实际上划定了底线,朝鲜在“弃核”问题上绝不会让步,但在“和平共处”的框架里,愿意展开对话。
到现在为止,美方还没有拿出实打实的方案,只是口头上保证“无前提对话”,这显然打动不了平壤,也就是意味着,朝鲜这次试射导弹,实际上是在提醒美国。说到底,朝鲜的军事现代化已经让“无核化”这个目标变得不太可能实现。据美国国防情报局推算,未来十年,朝鲜有望掌握50枚能打击美国全境的洲际弹道导弹。从2022年起,朝鲜不断突破推进高超音速导弹、海基发射平台等新型武器的研发,其核武库的“生存能力”和“威慑作用”已经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局势下,韩国总统李在明提出了个“核冻结”的替代方案,意思就是保持现在的核武器数量不变,不增加新武器,试图用点“现实主义”来打破僵局。不过,金正恩的回应一针见血,直接戳中要害,明确表示朝鲜绝不会为了解除制裁而放弃核武,更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交换条件。这其实在告诉美韩,朝鲜手里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牌,要想谈判,得愿意接受朝这边的一些硬性要求。
除此之外,朝鲜这次发射导弹的时机选择可谓别有深意。临津阁,作为韩朝战争的象征地点,CNN本打算在这里搭起直播台,想捕捉“历史性的一刻”,结果却先看见朝鲜导弹划破天空的轨迹。这无疑是在向美韩发出警告,没啥实质性让步,任何“特金会”都只不过是虚幻泡影。朝鲜的武力示威,不仅是回应美韩,也是在向国际社会宣告:在核武问题上,朝鲜绝不会妥协。
对于特朗普来说,这次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了。2019年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渴望放宽制裁、急于破局的朝鲜。而到了2025年,他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拥有核武器、还有俄罗斯支持的军事大国啊。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想着用“会面换成绩”的戏码搞外交,只会一再重演河内那种失败的场景。朝鲜导弹升空,实际上就是金正恩提前表明了态度:他再也不会沦为外交的配角啦。
更巧的是,这次事件也暴露出美韩之间“步调不一致”的问题。李在明走的是实事求是、追求稳定的路线,目的在为韩国争取一些安全缓冲地带。而特朗普这边所追求的,是通过制造一些戏剧性突破,来提升自己的支持率,二者的思路和节奏完全不同。前者偏向稳扎稳打,后者却想加快节奏。朝鲜明显更喜欢这种节奏错位,因为这就意味着美韩联盟内部开始出现策略上的裂缝。
回头看2025年的局势,朝核问题的根本矛盾一直没变。一方把核武器当作生存的保障,另一方则把它当作谈判的筹码,任何会晤都只不过是策略上的试探。特朗普等了半天没等到回应,其实金正恩早就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在导弹升空的那一刻,朝鲜的战略意图一清二楚。而美韩呢,除了看见导弹划过天际的尾焰之外,还得面对一个现实:在核武器时代,强权政治的游戏规则正被重新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