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贸易战打响,谁又能想到,不止贸易是战场。
10月19日,铁证如山的文件,便是我国国家安全机关整理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对我国授时中心实施重大网络攻击活动。
也就是说当全世界都在关注关税数字涨跌的时候,美国早已瞄上了中国国家运行的“神经系统”。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授时中心不过是提供报时服务的科研机构。但事实上,它却是承载着中国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
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时间同步的精度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金融领域,时间差一毫秒,可能导致变电站时序混乱,引发大面积停电;时间差一微秒,国际股市交易就可能出现几千亿元的变化。
而在国防和航天领域,时间精度更为关键。时间差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北斗卫星的定位精度就会差30厘米。
时间差一皮秒(万亿分之一秒),月壤采集车和嫦娥飞船的定位会产生几公里偏差,可能导致“嫦娥”无法成功返回。
而国家授时中心不仅为通信、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提供高精度授时服务,更是国际标准时间测算的重要数据支撑。可以说,这里一旦遭受攻击,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将面临瘫痪风险。
美国这一招实在是又阴又损,甚至根据国家安全局的披露,美国的攻击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时间轴来来看,美国可真是下了血本。
这场攻击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式、体系化特点。根据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调查结果,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攻击分为多个阶段展开。
攻击始于2022年3月,NSA首先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秘密控制了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窃取手机内存储的敏感资料。
当然手机成为突破口,这一攻击向量选择展现了NSA的精明。2023年4月起,攻击者利用窃取的登录凭证,开始入侵国家授时中心计算机,刺探该中心网络系统建设情况。
而到了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部署了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先后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对国家授时中心多个内部网络系统实施高烈度攻击,并试图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且攻击手法极具隐蔽性。
小聪明耍的可以,将攻击时间多选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甚至利用分布在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等地的虚拟专用服务器作为“跳板”隐匿攻击源头。
更专业的是,攻击者采取伪造数字证书绕过杀毒软件等方式隐藏攻击行为,还使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深度擦除攻击痕迹。而这种精心策划的攻击模式,可见美国对中国授时中心的看重。
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够瘫痪整个社会的打击,攻击模式成本低、风险小,但潜在破坏力却不比核打击小,毕竟能够让整个中国陷入慌乱,以好让美国浑水摸鱼,这样的战争代价可比武器小上太多。
由此也可见美国的双面嘴脸,美国如此长期向中方发出“软攻击”却依旧坚持在国际社会高喊“中国威胁论”,这种双重标准,却是打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脸,上不得台面。
不过如今能够让我国国家安全局列这么长的文件反击到美国,自然是我国最终成功斩断了这一攻击链条。
准确来说,在授时系统安全方面并非毫无准备。目前我国已构建了短波、长波、北斗卫星、光纤等多元授时网络,形成了“天地一体”的抗打击能力。
好比北斗三号系统提供20纳秒级精度,地基增强下可达1纳秒,这种精度足以支撑反舰导弹命中移动航母。
同时,中国在时间频率基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5年7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160亿年误差仅1秒的锶87光晶格原子钟,一度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如此高时钟精度的国家。
幸好我国早有准备,但却也不得不防,如今美国的手段显然正在将网络攻击视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博弈手段。
只得说,一场关于“时间”的战争,虽然这次避免,但是显然还有下一次且不过是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