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最近公开承认,其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0天生产。如果中国大陆切断稀土供应,这座投资400亿美元的尖端芯片工厂将在一个月内陷入瘫痪。
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实施的新规中,那个看似微小的"0.1%规则"——只要产品中含有0.1%的中国稀土成分,再出口就必须获得许可——直接卡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咽喉。
台积电5纳米芯片中的镧元素含量约为0.5%,远超管制红线,这意味着每一片运往美国的先进芯片都可能需要北京点头放行。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链危机。 中国稀土管制新规不仅覆盖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更首次将管控延伸至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和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 这项规定甚至具有"长臂管辖"效力,无论工厂设在哪个国家,只要使用了中国稀土或技术,都必须遵守中国的出口管制要求。
稀土在芯片制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化学机械抛光到光刻、离子注入,再到先进封装,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一台EUV光刻机中可能只含有2公斤左右的稀土磁体,价值仅300美元,却决定了数十亿美元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
这些稀土材料决定了光束定位能否达到头发丝万分之一的精度,直接关系到5纳米、3纳米等先进制程芯片能否正常生产。
台积电对大陆稀土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 2024年,台湾地区从大陆进口稀土超过6000吨,占总进口量的96%。
台积电每年消耗约3000吨稀土,而其现有库存仅能维持30天生产。 不仅台积电,全球芯片产业都被这一管制政策震动。
ASML和应用材料公司等半导体设备巨头的产品高度依赖稀土材料,他们正在为可能的业务中断做准备。
美国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但现实困难重重。 美国本土最大的芒廷帕斯矿产品纯度仅92%,远达不到芯片制造需要的99.9%标准。
在重稀土提纯技术方面,美国落后中国近20年。 即使美国现在开始全力建设稀土加工能力,也需要5到10年时间才能形成规模。
欧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德国汽车业80%的稀土磁体从中国进口,如果稀土断供,电动汽车和军工生产都可能停摆,每年损失可能达数百亿欧元。
欧洲央行警告称,即使中国稀土供应只是轻微中断,也会通过供应链层层传导,导致终端企业成本暴涨。
中国此次稀土管制升级有着明确的战略考量。 新规明确对海外国防用户和先进半导体相关申请进行严格限制。
这意味着用于军事装备或尖端AI芯片的稀土材料将面临逐案审批,而合规的民用需求则"应许尽许"。 这种做法与美国全面封锁的制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市场已经对此作出反应。中国稀土管制新规公布后,中国北方稀土集团等相关企业股价大涨,美国稀土公司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这反映出市场对稀土供应格局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中国在稀土领域主导地位的认可。
全球企业正在紧急寻找应对方案。 一些公司尝试调整产品设计以替代部分稀土材料,但高端芯片中的关键部件仍无法绕过特定稀土元素。 稀土回收和深海采矿等替代方案由于技术不成熟和环保争议,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
台湾地区经济部门试图淡化影响,声称稀土管制与半导体行业需求"不同",影响"不大"。 但岛内半导体厂家并不像当局那么乐观。
有厂商警告,如果稀土供应危机扩大,一定会发生交货延迟,最严重可能使市场需求较低的产品落入停产局面。
这场稀土危机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 中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国国防领域35%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
从导弹制导系统到无人机发动机,许多关键军工产品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这种依赖性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
随着各国加速构建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全球技术格局可能逐渐形成两个平行体系。 但专家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内,全球高端制造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难以改变。 这意味着,台积电等半导体企业必须在中美科技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