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破洞夹克与身份焦虑:巴黎世家为何总在争议中售罄
那件定价950美元的做旧连帽夹克在24小时内售罄时,时尚圈再次陷入沉默。人们突然意识到——奢侈品早已不是关于美,而是关于立场。
奢侈品正在经历叙事革命。当传统精英符号被解构,破洞、污渍、褪色这些曾被回避的元素,反而成为新货币。巴黎世家设计师Demna说:“我想展现一种真实的磨损,就像被生活打磨过的人。”这种故意不完美,恰好击中了过度包装时代的反叛渴望。
有趣的是,购买这些“未完成感”单品的,正是那群生活毫无褶皱的人。他们消费的不是产品,是故事——一个关于坚韧、真实、甚至落魄的想象。就像收藏家会为斑驳的古董付费,新贵们正在为精心设计的“潦草”买单。
这背后是身份认同的转移。当旧式炫富变得粗俗,聪明人开始用“反精致”彰显底气。你能从一件看似随意的夹克上,读到两种信息:我负担得起高昂定价,同时不屑于传统炫耀。这种双重姿态,比logo本身更具杀伤力。
但争议从未停止。社交媒体上“乞丐装”标签获得两极化反应,恰恰证明了其成功——时尚本该制造讨论,而非共识。那些认为该系列“侮辱消费者”的声音,或许忽略了奢侈品本质是阶层对话工具,而非日常生活解决方案。
回到最初问题:你会花七千块买一件破旧夹克吗?答案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价值。当一件衣服能引发关于消费主义、审美边界、社会符号的持续讨论,对某些人而言,它早已超越穿着功能,成为文化参与的证据。
下次看到满是破洞的昂贵单品,别急着否定。时尚从来不只是关于衣服,更是穿着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巴黎世家售罄的从来都不是夹克,而是一个个身份认同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