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退伍老兵现状,补助难够用,医保报销有差距

问过身边的年轻人,你知道带病退伍是怎么回事吗?大部分第一反应,懵,什么叫带病退伍?以为退伍军人回家就是换个工作,重新生活。其实不少人压根不知道,很多老兵是把在军队摔打出来的伤带回了家,这种伤不是后天得的,更不是普通小毛病,“带病”两个字,实打实是在部队期间累出来,很多还是差点儿没人知道的隐疾,不仅是老年才有的慢病。部队时候条件有限——谁敢轻易喊苦喊累,怕耽误训练,怕掉队,轻伤带病扛,结果些小毛病就那么生生拖成了硬伤。

一出部队门,新的麻烦来了。补助,怎么补?医疗,怎么接?现实就是,不少老兵手里每个月三五百元的补助,说拿到手里心里踏实那是骗人的。这钱只够干啥,买两瓶药,跑两回诊所,生活开销想都不要想。住院,动手术,需要常年吃药的高价病,一年几千块轻轻松松就砸进去了。看看身边的病例吧,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风湿老寒腿、慢性胃病、肺气肿、心血管这些,哪个不是在部队时攒下的?更离谱的是,有些人连点补助都拿不到,理由千奇百怪:说你病情不达标准、鉴定材料缺失、手续太难补齐,有人一辈子都没搞懂哪张表该去哪盖章。

医保更是个心累的问题。大伙都知道,看病靠医保给报销。可多数老兵只给办城乡居民医保。事实上这个医保和城市职工医保,待遇差了不是一点半点。门诊能报三四成,剩下全自己掏腰包,而且很多看慢性病要用的药,医保还给卡着,什么自付比例、限制目录,算个明白账都得练半年理财。没钱,老兵哪敢频繁跑医院?有时候拖拖嗓子眼的疼,磨磨肚子的胀,等不得熬过去,有的就扛成大病,还不敢告诉家里人。

政策层面说要关怀退伍老兵,实际照顾到多少,老兵自己最清楚。能不能评上病残等级,那是真关系到能不能多分点儿补贴。有些老兵当年压根没留下详尽医疗档案,什么电子病历、体检档案,十几二十年前哪有,现在想补材料,谁管得着?各地实际操作就是那句话:材料交不齐,没法认定,推来推去。政策光是文件,具体到个人,具体到村里,能不能落地就是两码事。社区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退役军人事务局能不能查出来你的当年病情?接不接你的部队材料?都好说,最后还是老兵一家一家自己跑,自己问,跑断腿。

其实只要想明白一件事——这些病就是部队服役落下的,这不是小概率,这是普遍现象。不分老兵新兵,早年退的、后来退的,有过训练、有过负重作战、有过边疆生活,哪个不多多少少染上了伤?体检有了慢性问题、复查能不能出诊断,老兵自己都清楚,可让他们证明给谁看?有多少地方,明明是服役期里落下的病,硬生生变成“地方户籍慢病”,结果该补的没补,该报销的报销不上,兜一圈回到最初,还是自己扛自己撑。真正的问题,是政策本身没有和实际生活接得上。

全国那么多退伍军人,真正能靠补助过日子的有多少?有几个不是为了省钱,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不进医院就忍了?补助每月三四百,药光慢性病药一月也得三百多,两天看个病一趟百十块,住院拍片、化验加床位费,哪一样花不了钱?地方医保就这待遇,门诊报得少,住院还有封顶线,慢性病终身慢慢拖。家里没点存款,孩子上学,老人吃药,哪一样不是难题?

最荒唐的,很多地方一直倡导老兵要勇敢、坚韧,鼓励榜样文化,礼遇政策铺天盖地,轮到病退补助、担保贷款、医疗补贴,实打实能拿到手上的,十个老兵九个没赶上。有的退伍时条件不成熟,政策没跟上,十几年以后想补材料,部门早变了名字,能查档案?能认定病史?全看自己关系硬不硬,跑得勤不勤,有没有人给撑腰。

说到根上,病退老兵最期盼的不是象征性的“慰问”,不是光在节日送点米面油,而是真的能把病看得起,药吃得上,住进医院不用发愁医疗费。多要一点?不是多要,实事求是。军队是国家的,国防是大家的,老兵受伤是为国尽责,哪轮得到让他们自己埋单?有多少国家的老兵退役后,医疗养护全部政府托底,如果连他们的实际病情都不能承认,基本的补助都跟不上,那这“荣誉”算什么?

补助要提升,医疗协助要到位,程序要简化,切不能让老兵证明“我当年病就是部队落的,把病历表留了二十年”。与其说是给钱给药,不如说是政策要真落下来。

看病靠天吃饭,医药费指望低保救济,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办法了,现在老兵最大的问题,是没人替他们张罗,没人帮他们把政策理顺。官方说要“提高标准”,老兵就盼着标准能落到实际,能少折腾点慢病患者,真真切切让这些曾经为国家负重前行的人,晚年过得能舒服点。

有人问,“国家财力有限,老兵多了,补助能给吗?”比起许多花里胡哨的钱,这点病退补助吃紧?算一笔明账,有多少老兵能躺着享受福利?大多数拿了补助都是省吃俭用,能不求人不麻烦。多给一点,是用来治病保命,不是吃喝玩乐。一盘棋下去,稳住老兵的晚年,子女无后顾之忧,将来谁还怕流汗流血报效国家?

总结一句,带病退伍不光是个人的难题,背后是政策衔接的空白,是社会对老兵的温度。老兵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但绝不能让他们背着病独自摸爬滚打。该补助就提高标准,该报销就不设门槛,该认定就替老兵省心。如此,军人退伍有归属感,国家形象有温度。中国说好的“尊崇军人”,不是只体现在口号和仪式上,更是每位病退老兵都会有切身感受的小确幸。老兵值得尊重,也应该被看见。说到底,让他们晚年无忧,是所有人情理之中的期待。

关于怎么补、怎么查、怎么评,真该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