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状元后能任多高官?考中状元等于人生巅峰吗?

成为古代的状元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科举考试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后面的则被称为进士。考中进士已经不容易了,还能踏入官场。那么,状元的地位是不是比普通进士更高呢?

其实,文科状元和进士在考中后得到的官职差不多,能否达到仕途的最高点还看个人能力和后续的机会。而武科状元和进士在考中后得到的官职差距就比较大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古代文科和武科状元考中后能当多大的官,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通过科举考试后,一般会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一级只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考到第二级的人被称为进士,而第三级的人则被称为同进士出身。历史上,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人数并不固定,通常根据需要来决定。这两级加起来的人数大概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但那时候科举并不算特别流行。每次考试的时间都不固定,录取的人也不多,通常只有二三十人。当时,做官的主要机会还是掌握在一些大家族手里,普通百姓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很少。到了宋朝,特别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后,科举制度才逐渐变得完善起来。从那时起,科举考试固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偶尔也会因为特殊情况增加一些额外的考试。这样,更多的人有了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唐朝到清朝科举制度结束的这千年间,一共有777位状元,其中文科状元共有504位,从唐朝的首位文科状元孙伏伽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文科状元刘春霖;武科状元共有273位,从唐朝第一位武科状元员半千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武科状元张三甲。

历史上,大多数状元都是默默无闻的,反而一些著名的才子却考不上状元,甚至进士都考不上。比如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没考中进士。祝枝山的儿子祝续后来考中了进士,为他家争了光,祝枝山以举人的身份做了个县令。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也很有才华,但偏偏考不上进士。苏洵曾经感叹:“别说考中状元容易,我就像爬天一样难。”

所以考中状元不仅要看个人的才智,还要看运气。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文状元。

自宋朝以来,考中状元的人大多会被安排到翰林院工作。翰林院最早设立于唐朝初期,起初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署,而是皇帝的私人娱乐场所。皇帝会在这里养一些擅长文学、经术、占卜、医术、书画和棋艺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人负责陪伴皇帝,为他提供娱乐。因此,翰林院最初主要是皇帝的娱乐和休闲场所。

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很喜欢把有名的文人请到翰林院里,后来还让他们帮忙写诏书。这样一来,翰林院慢慢变成了皇帝的秘书处,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官府机构。

到了宋朝,从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历任皇帝都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因此,翰林院逐渐成为了一个与科举紧密相连的官署。一般情况下,科举考试的合格者会被选入翰林院工作。他们先担任皇帝的秘书,让皇帝亲自考察几年。之后,皇帝会根据他们的表现决定是否授予他们官职。

从那时起,翰林院和科举考试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到了明朝,又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想成为内阁大学士的人,必须先在翰林院供职。换句话说,在明朝,要想当大学士,就必须有翰林院的工作经历。

在明英宗朱祁镇之后,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前三名必须被选进翰林院工作。状元会被授予从六品的翰林修撰之职,榜眼和探花则会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编修之职。剩下的二三甲进士则会选取成绩好且年轻的人入职翰林院,授予庶吉士称号进行见习。至于成绩稍差一些且年龄较大的进士,则会被外放到地方担任县令、县丞这类基层官职,或者到六部出任主事这类官职。

状元得到的官职虽然最高,但也只是六品的翰林修撰,比普通进士被外放为正七品的县令只高一级。所以状元和普通进士考中后的官级差距并不大。虽然状元的官级不高,但职位却很特别。

翰林修撰的主要工作是记录皇帝每天的生活和言行,编写相关的历史文档。他们还要向皇帝解释古代的经典和历史知识,并帮忙起草一些官方文件和诏书。

因此,翰林修撰这个职位虽然官阶不高,但因为经常有机会与皇帝打交道,所以更容易得到皇帝的注意,自然也就更容易升官了。

相比之下,榜眼和探花担任的翰林编修职位主要是编写国史和起草一些官方文书,这让他们与皇帝见面的机会比状元少得多。

成为庶吉士的普通进士就更难了。庶吉士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身份和称号,相当于现在的储备干部。入选庶吉士后,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散馆考试,只有考试合格才会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编修或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之职。如果考试不合格,就继续学习,最后再不合格就会外放当知县或到六部当主事。

实际上,六部主事的官职已经是正六品了,看起来比状元的从六品翰林修撰职位要高,但要说能经常接触到皇帝,这个机会还是翰林修撰更有优势。俗话说得好,朝中有人好办事,如果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仕途自然会一帆风顺。因此,尽管状元刚中榜时的官职不算高,但在未来的升迁速度上,一般进士是无法比拟的。

在明清两代,考取状元后进入翰林院,再逐步晋升到高级官员的位置,是常见的仕途路径。比如清朝乾隆年间,陕西的第一位状元王杰,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他的官场生涯。王杰不仅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还进入了南书房,很快就升到了一品官位的右都御史。在乾隆统治的后期,王杰更是担任了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成为当时汉族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人之一,也是少数敢于与贪官和珅对抗的汉臣。

如果王杰没有进入翰林院工作,而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外派到地方担任官员或六部主事的话,他的升迁之路就会艰难得多。没有皇帝的特别关注,他就无法享受到快速晋升的机会。普通官员的升迁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想要晋升的话,还需要上面有人帮忙。大多数官员可能会在知县的位置上待很久,直到有机会晋升到知府。而到了知府这个职位后,他们的仕途也差不多就到头了。

比如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未得到雍正皇帝注意之前,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田文镜最初只是七品的县丞,他在官场上辛勤工作了22年,才晋升为五品的知州。后来,他被调往京城担任六部郎中,才逐渐得到还是皇子的雍正赏识。雍正即位后,62岁的田文镜被破格提拔为鲁豫总督兼河南巡抚。如果没有雍正的赏识,田文镜可能终老在知州的位置上。

田文镜花了四十多年,直到六十二岁才从一个小小的县丞升到了总督的位置。而王杰呢,三十岁刚出翰林院就成了右都御史。这两个人的升迁速度相差这么多,就能看出当状元在仕途上能快多少了。

他们俩的主要区别在于,田文镜一直在基层工作,很少能得到皇帝的重视和赏识。而王杰从做官开始就一直在乾隆身边工作,很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因此晋升得也快很多。

因此,即使文状元考中后官位可能并不比普通进士高多少,但日后升迁的速度肯定要比普通进士或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快很多。换句话说,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升官的速度绝对比在外面当县令快得多。

再说武科举的事情,相比文科举,武科举就没那么吃香了。武科举的考试时间也不固定,明朝中叶时规定每六年举行一次,但有时候也会取消。到了清朝,虽然规定和文科举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但实际上有时也会取消。因此,武科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文科举。

武科举起源于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它是唐朝的一种考试形式,但唐朝并不重视通过武科举选拔的人才。即使在唐朝,武科举的状元也需要从基层的低级军官做起。

在唐朝,最著名的武状元非名将郭子仪莫属。他虽然考中了武状元,但只被授予从九品的禁卫军左卫长职位,这个级别其实很低。既然武状元都只能得到这样的职位,那么其他武进士的级别可想而知,肯定更低。不过,武进士的官职和武状元的级别相差不大,这多少让人感到一丝安慰。

在宋朝,因为朝廷更重视文化人才,所以武科举的门槛降低了。如果在宋朝考上了武状元,就不会从基层军官做起,而是直接担任中级军官。虽然考试难度减小了,但考上后的待遇却比唐朝时更好。因此,尽管宋朝重视文人,武官的生活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个新规定:考中武科举后,不一定非要改入军籍当兵,还可以选择从政。因为武科举的难度低,所以在南宋时期,武科举成了那些考不中文科举的人进入仕途的快速通道。

南宋时有一位武状元叫朱熠,他不仅武艺高强,能拉硬弓,骑马射箭也很厉害。不过,他考中武状元后,并没有去当兵打仗,而是选择从政。他从御史做起,以公正无私和敢于直言而闻名,后来一路晋升,最后官至宰相。

明朝的时候,基本上沿用了宋朝的武科举制度,武科举的考试内容和流程没有太多变化。武状元和普通的武进士一样,都是从中级军官做起,他们的职位起点差不多,和文状元一样,武状元在晋升方面会快一些。

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崇尚武力,所以武科举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清朝把武科举开科的年限和文科举持平,而且考中武科举的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武进士待遇地位都要比文科举高得多。

在清朝初期,武状元中榜后会直接获得从二品的副将职位,武榜眼则会得到正三品的参将职位,武探花则会获得从三品的游击。二三甲的武进士们则会分别获得正四品的都司或正五品的守备职位。

从康熙年间开始,武科举考试的官职分配也有了新的变化。武状元会被授予正三品的一等侍卫职位,而武榜眼和武探花则会被授予正四品的二等侍卫职位。至于那些在二三甲中成为武进士的人,则会被授予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或正六品的蓝翎侍卫职位。

清朝时期,武科举变得很重要。不过,武状元和武进士的待遇差距很大。武状元中了之后,可以得到正三品的一等侍卫职位,而武进士只能成为正六品的蓝翎侍卫。这种差距还是不小的。

在清朝,人们非常重视武艺,所以通过武科考试当官后,待遇比文科考试通过的人要好很多。清朝的官员中,武官的整体待遇和地位也比文官高。不过,武官的权力并不大,远不及文官那么大。

很多人以为成为状元就意味着人生达到了顶点,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状元并不一定都能成为高官。状元只是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但要想真正取得高位,还得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唐朝唐昭宗时期有个状元叫卢文焕,他是历史上公认的最倒霉的状元之一。考中状元后,他被安排了一个叫“秘书郎”的官职,这个官职有点像皇帝的私人秘书。按理说,只要好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皇帝赏识,升官的机会还是挺多的。

卢文焕考取了状元后,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将来必定能高官厚禄,于是天天邀朋友喝酒,生活放纵。结果他变成了酒鬼,整日沉迷饮酒,连工作都做不好,唐昭宗也不愿重用他,把他闲置一旁。后来因为醉酒误事,他被罢了官。

卢文焕这个人平时不干活,花钱却很大方,每天挥霍无度。被撤职后,他的钱财很快就耗尽了。当他家里的东西都被卖光了,那些曾经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也都离开了他。最后,卢文焕在极度贫困中忧郁而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悲惨的状元之一。

再来看看左宗棠,虽然他从未通过科举考试,但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了官场。他抓住了晚清动荡的时机,积极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斗争,最终成为了帮助晚清复兴的重要官员之一。

考中状元并不代表人生就一帆风顺,它只是比普通人或者进士有更多的机会。不过,能不能抓住这些机会,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这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高考状元不一定都能成功,但他们比普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把握住。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