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断水危机,市民抢水难,政府停工停课

德黑兰警报响了。这个中东心脏,首都级别的城市,居然差点全城“断水”。水,比油还紧张,1500万人,半夜三点起来抢几瓶矿泉水,有钱有权都没法插队。街上连超市货架都看不见水的影子。总统佩泽希齐扬开会直接摊牌,政府部门停工、学校关门、工厂歇业。说迁都,不是吓唬人,是真没辙了。

市民生活全乱了。清晨起来先看水表,能接一点是一点。有家庭存了十几个浴缸,各种水桶全用上。厕所省着用,地铁站不开厕所。公司里没人敢喝水太多,怕在外面找厕所找不到。工人没水,厂子开不下去,大夏天,石油工人晒着42度高温还要罢工。超市排长队,瓶装水成了硬通货,排个两三个小时合常事。有钱的直接高价求购净水机,没地插电也无用。市区北边的豪宅区,水压还能勉强有点,南城穷人区彻底枪毙,水龙头干着响。

水库是干的。卫星图里清清楚楚,原本灌满的拉梅湖和周边水库,现在只剩下一点水潭,看着像补丁布。往年还能下点毛毛雨,今年整个夏天都是蒸发天。水位直线猛掉——拉梅湖比上一年矮了27米。别的水库,泥地里打井,有的三百米也没水。说整个大德黑兰现在的水储备只剩个壳子,市政负责人暗搓搓用“末日倒计时”形容,谁都心知肚明。

这就开始了舆论大战。气象局说天太热,胡齐斯坦65度全国第一,德黑兰连续一个多月38度+,蒸发量高到翻倍。降雨连年走低,全年降水才150毫米,都快比小麦高了。今年水,一点指望都没有。网友天天骂大气层不给力,甚至开玩笑,干脆祈雨算了。

可怪天气,不如说还是人作的。伊朗农业水最大头,种大米、甘蔗的,一亩三分地歇不了抽水,老农家这里地多漏四成。灌溉方法几十年没变,泵一开,地下水锁也锁不住。周边地下水位飞速下滑,年年跌三米。农民不种不行,种多亏死——个死循环。

再看工业,钢厂化肥厂全往大城市凑,耗水成吨拉着往下流。像伊斯法罕钢铁厂,每天用掉近百万人口一天标准水。水资源全被产业链子卡住,反过来城市居民缺水更严重。铁的硬通货成水的“自来水管终结者”。德黑兰北部还是有钱区,南城穷人完全靠天吃饭。

能源跟不上也是病。天然气不够,水厂天天限电。好多水泵没法全开,淡化厂停一半,别说工业灌溉,普通人家都够呛。饮水净化,没电就得歇。新技术引不进,西方制裁是一个答词,可朝鲜都搞定滴灌,伊朗却没人带头标准化。想进步,硬生生拖在体制和利益集团斗争里。

城市应急,市政府先限时限量供水,所有机关各回各家,“云办公”,家里连水都没。供水公司又主意,把全城水压拉到低点。小高层的住户直接变成挑水运动员。大家观点仇恨,不少人在网上互怼,说佩泽希齐扬政府不如上一波,说点技术手段全是旧招。一派说是天灾,放不下面子,说到底撑不住,还是用水习惯和体制问题压垮了德黑兰。

德黑兰危机,世界在看。世行、联合国的专家预测,到现在伊朗可用水总量割掉一半指日可待。德黑兰成全球首个全城缺水、甚至要搬走居民的样板,也许真不是吓唬。现在传得最火的一句话:“我们不怕导弹,怕自己家水管一点水都无。”

问谁掐了伊朗的水脉?有人怼西方制裁说技术卡脖子,也有人拿气候做文章。可翻回来,农业扩张、规划错位、环保松散,才是根因。政策短期逻辑强,长远水资源规划没人想。每次遇到气候周期就全盘崩。利益集团和高耗水厂子绑在一起,政策一出台,只为短暂增长,不顾可持续。专家学者喊了十几年,没人真管。

网上梗满天飞,“得水者得天下,失水者失家”。大家都是在家下井、浴缸存水,变着法拯救一天能喝上几杯。社交网络发一张晒干了的水库图,留言几千条,不少市民自己家挖出“迷你水井”,沾沾自喜,又无奈。德黑兰成为“现代城市缺水灾难”的样本,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而是积年累月体制安排出来的危机。

上面忙着协调迁都,下面百姓夜里排队运水,领导口头喊着应对,细节落实没结果。灾难来临,没人能置身事外。伊朗有底蕴也死人,水,是命根子。从气候、治理、发展方式一起卡死。德黑兰今天困局——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城市发展一味求大求快,忽视生态红线,到头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一个“零日”到来。谁还笑得出来。

大家都说水是生命线,可轮到真没了,一个城市繁华还能剩下什么?格局,再大也得有水可喝。伊朗这回,是教训,也是全世界的警钟。不敢慢待。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