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大战役之后,国共两方的胜负大局差不多已经明朗。就说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还剩下大约四个主要部队在活动。
汤恩伯的部队大约有45万人,主要负责守护京沪杭这一片区域。
第二个是白崇禧的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桂系军队,大约有25万人,他们负责防守从九江到宜昌的区域。
第三个是位于西北的胡宗南部队。第四个是位于西南的张群部队。
提到毕国军的这四个大军团,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咱们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呢?确实,在三大战役之后,除了华北野战军之外,其他的东野、华(东)野、中野和西野,就改成了四大野战军——这显然是有特定目的的。
确实如此,彭德怀带领第一野战军在西北地区驰骋作战。刘邓指挥的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粟裕统领的第三野战军是渡江战役的主力,成功攻入南京,并迅速扫荡了京沪杭地区。第四野战军在渡江战役后,迅速南下与白崇禧的军队对决。
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对着一个,一个解决一个,就像是针尖对着麦芒一样。
虽然如此,还有一个疑问:按照常理,在渡江战役结束后,刘伯承的第二野战军和粟裕的第三野战军本可以就近对付白崇禧的。
因为当时这两支主力部队离白崇禧很近,为什么却非要舍近求远,调四野南下与白崇禧对抗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全局定乾坤。
大家都听说过,毛主席曾经说过:“抗日战争不能急,解放战争不能拖。”
前半句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持久战》这部著作决定了策略。那么,“解放战争拖不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局决定了不能拖延。
1949年5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后,毛主席在电报中说:二野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帮助三野应对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这个准备是必要的,有了这个准备,美国就不好意思干涉了,他们会有所畏惧,不敢轻易出兵干涉。
在上海、宁波、福建等地被我们控制后,最好是让三野派一些部队帮助山东拿下青岛(如果上海被占领时,青岛的敌军还未撤离)。到了那时,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二野就能向西推进了。(改编自《毛泽东传》)
简单来说,二野和三野需要为美国可能的军事干预做好充分准备。实际上,准备工作早已开始。例如,许世友在济南战役后,就带领部队进驻青岛,以防美军。这也是许世友没有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一旦出现一个可以统一全国的力量,他们就会干预,比如通过海军从沿海进攻,或者从上海沿长江而上,用大炮轰击!
即使二战后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西方强国都元气大伤,但在中国人心中,依然自信满满。例如,在渡江战役时,英国的“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解放军的警告,强行闯入长江企图干涉,结果被解放军的大炮打得不得不挂起了白旗。
渡江战役胜利后,就要抽调精锐部队来防范类似情况发生。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就是美国可能会派兵干预。
因此,刘伯承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和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迅速击败了汤恩伯的部队,占领了上海。之后,第三野战军继续南下,解放了浙江、福建和江西等地,并开始为渡海解放台湾做准备。
所以,并不是刘伯承和粟裕的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们在渡江战役中需要密切合作。一方面要对抗汤恩伯,另一方面还要警惕美国的可能干预,同时也要让英国明白一些道理。这样的任务艰巨吗?一点也不比对抗白崇禧轻松,这都是大局所决定的。
或许有人会问:美国不是没插手吗?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美国和苏联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正陷入“第一次柏林危机”的争斗中,无暇顾及其他。于是英国试图趁机表现一番,却遭遇挫败,不得不举白旗投降。
当美国和苏联在欧洲的较量结束后,我们顺利完成了渡江战役。这样一来,美国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介入了,毕竟让杜鲁门派兵到中国,斯大林肯定会觉得非常好笑。
二、本事决定一切
在这些国军的大部队里,谁的战斗力最厉害?虽然白崇禧只带了25万士兵,但他却是公认的最强者!毕竟,“小诸葛”的名号不是白来的,他在国民党里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就连蒋介石也比不上他。
因此,在整体形势下,对付白崇禧必须迅速行动,不能玩策略上的小聪明,要派出最强的力量。谁是我们最强的力量?当然是四野了。
兵力强大!1949年2月,四大野战军改名后,一野有15.5万人,二野有28万人,三野有58万人,而四野竟然有120万人!这显示,当资源匮乏时,靠灵活机动和穿插战术;而资源充足时,则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用四野的120万大军,轻松碾压白崇禧的25万部队。
说到咱们的部队,火力可真是不得了!在那四大野战军里,要说谁最能打,四野绝对算得上一个。当年粟裕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就说过,大连那边的大炮弹,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论起火力的厉害,其他部队还真比不过四野呢!
有了这两条,在这场王炸对王炸的对决中,自然会选择四野。至于唯一的技术难题,“如何快速把四野大军运送到位”?其实早就解决了。
根据叶飞将军的回忆录记载,第三野战军在进军福建时遇到了交通不便的难题,这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但是四野可以通过平汉-粤汉铁路沿线行动。他们的先遣部队已经开到了武汉地区,所以四野大军可以沿着铁路南下,作战物资也有铁路运输保障。因此,四野这张王牌就这样出现在白崇禧面前。
白崇禧确实挺厉害,打过青树坪这样的小胜仗。可问题来了,除了四野这支硬实力之外,还有一支神秘部队,那就是陈赓——他不仅是旅长,还亲自带兵上阵!这一招大迂回包抄,直接断了白崇禧部队逃往越南或者南下海南的路。
说白了,就是要快,要压倒对手。在那个时候,咱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里,只有四野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二野和三野联手,也就是刘伯承和粟裕一起上阵,也达不到四野的那种程度。
三、人和优势
分析四大野战军的进攻路线,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人力优势。
再说二野,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129师,当时的师长是刘伯承,副师长是徐向前。129师的大部分成员来自之前的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曾经在四川地区建立了根据地。现在解放的时刻到了,二野重返四川(大西南),是不是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一野的表现尤为突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们始终坚守在陕北地区,因此,解放大西北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一野的肩上。
第三野战军基本上是由新四军的老队伍发展而来,长期在江南地区战斗。因此,对于保卫京沪杭地区,第三野战军最为熟悉,行动起来也最为可靠。
那么来说四野吧,红一师、红一方面军、115师、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这就是它的主要发展脉络。而在长征之前,红一方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一带。
现在,当年的红军又回到了这里,与中南地区的白崇禧军队展开对决。这便是:失去的,我一定要夺回来!总而言之,“人多势众”的优势,到底有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