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俄乌冲突也闹了快三年半,双方还在拉锯战中胶着,许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到底为什么中国不出手帮俄罗斯呢?
其实,关键一直都不是在于“帮不帮”,而是根本没办法“帮”。
俄罗斯挖的坑实在太深了,外面的力量想要“帮着顶一顶”,也得好好考虑考虑风险到底咋样。
中国一直都保持中立态度,既不是放任不管,也正是这样,才最能维护俄罗斯作为大国的形象。
军事实力下滑
到现在为止,俄军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实力快被耗光了。
曾经让整个欧洲都胆战心惊的“钢铁洪流”,那些存放在仓库里、能再掀一场世界大战的苏制兵器,比如T-72和T-80坦克,在这场长期拉锯的战役中,早就耗得差不多了。
几千辆重装备变成了乌克兰土地上的碎铁块,靠低价作战的黄金时间早就过去了。
如今,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得换个思路,开始研发新型武器,可偏偏西方的制裁一来,把高科技零件的渠道一断,芯片和精密仪器都买不到。没有了这些配件,军工制造的成本拼节节升高,但效率嘛,肯定是跟着掉了个大跟头。
这也就搞明白了,莫斯科只得低头,请伊朗帮忙搞无人机,甚至还跑去从朝鲜那边弄急用的炮弹。
更严重的隐患,源于人力的枯竭。
2022年秋天那次动员的三十万兵力,早就耗尽在前线那无底的坑里。这种“软实力”的大幅流失,哪怕外来的武器援助都难以弥补。
中国一点也没模糊,看得很明白,俄罗斯的军事困境,根源在于它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板,而不是只缺几门炮或几辆坦克那么简单。
贸然拿出致命武器,不但会把自己推到西方制裁的浪头上,还根本弥补不了这个漏洞。
俄罗斯难以为继的经济
俄罗斯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还算不错,甚至还能说保持了增长,可要是仔细看看疯涨的物价情况,一切就都清楚了。
就算是土豆这种最普通的食材价格都涨了七成,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官方说的8.5%的通胀率,估计远远比不上民众实际感受到的高。
为了填补那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不得不向国内企业收税,结果也让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更紧。
同时,西方的制裁行动摆出了数千项,涉及金融、能源、科技等重要行业。央行资产冻结了大约三千亿美元,主要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北溪”管道的爆炸更是彻底断绝了通向欧洲的能源供应线。
在这情况下,俄罗斯的经济重心被迫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特别是转向中国。
中俄贸易总额突破了两千四百零一艺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人民币和卢布之间的直结算体系,成为俄罗斯经济在困难中坚持下去的“命脉”。
中国的企业也逐渐介入,开始弥补西方公司退出后留下的庞大市场空缺。不过,这可不是白拿,要想赢得俄罗斯的青睐,得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提供稳定的能源,比如那些重要的铀矿资源啥的。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挺稳的,但也让他们在谈判的主动权上越发离不开中国了。
俄罗斯弄巧成拙
一开始,俄罗斯的主要目标就是阻止北约继续东扩,试图为自己争取一个安全的战略缓冲区。
结果嘛,战火一打响,原本一直保持中立的芬兰和瑞典两国,硬生生被迫加入了北约的阵营。
俄罗斯的边界线不但没变得更稳妥,反而多出了上千公里的潜在危险区域。
在国际正义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败得算是相当彻底了。联合国大会多次以压倒性票数批准决议,谴责他“侵略”的行为。
就连一些老牌的盟友和伙伴,这次也大多保持缄默或者谨慎观望,不敢轻易表态。这让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感空前加剧,外交上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立场就变得特别重要。有人说,一方面,中国一直保持中立态度,联合国投票时也经常选择保持沉默,尤其是不偏不倚地弃权。不过在官方说法里,总是把这事儿叫作“乌克兰危机”,而不是直接用“战争”来称呼。
此外,在经济方面,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王毅外长曾明确指出,不能让俄罗斯输掉这场冲突,因为这关系到区域的稳定大局。
归根结底,中国更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俄罗斯,不能崩溃,也不会被西方牵着走,而不是一个一定要获胜打赢的俄罗斯。
这也就能明白,为啥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抉择,毫不难理解啦。
面对俄罗斯这个集军事透支、经济脆弱和外交孤立于一体的巨大“洞”,任何想要“全面包底”的承诺,基本不靠谱,而且还挺冒险的。
中国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特别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采用“精准输血”的方法,为俄罗斯提供了经济上的关键支援,帮它避免因为内部崩溃带来更大范围的地缘局势动荡,这样的做法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巩固北方这个重要盟友,让它继续在战略上牵制美国,这也为中国应对台湾等核心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
不过呢,中国也不会提供致命性武器,也不公开偏向任何一方,这样一来,就巧妙地避免了陷入战争泥潭和面临严厉制裁的巨大风险。
结语
在支持和保持距离之间找到那个合适的点,不仅是在应对中俄关系上拿个折中方案,也是为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搭建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可以看出,中国并不是“毫不作为”,而是“深思熟虑后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