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一棒不仅砸向印度数百亿美元出口,更戏剧性地砸碎了美国经营十余年的反华联盟,直接促成了印度总理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 美国苦心布局,最终却亲手把自己的“棋子”推向了中国。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并非空穴来风。 8月初,他通过社交媒体直言印度“大规模采购俄罗斯原油并转售牟利”,因此决定大幅提高印度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
此前,美国高层对印度的施压甚至带上了侮辱性色彩,特朗普顾问纳瓦罗在采访中痛骂印度“恬不知耻”,要求其“无条件”屈服。
印度迅速被激怒。 美国加征关税直接冲击了印度的纺织、医药和软件外包等支柱产业。
印度对美出口应声暴跌18%,仅纺织业就损失了20亿美元订单,股市单日跌幅超过2%。 印度官方明确表示要“坚决抵抗美方的关税大棒”。
就在特朗普发出关税威胁后不到24小时,印度总理莫迪火速宣布:接受中方邀请,将于8月底赴华参加天津上合峰会。 这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信号再清晰不过。
其实,中印关系缓和的迹象早已显现。 近几个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实现了五年来的首次访华,两国国防部长也举行了会谈,重点商讨了边境维稳与恢复直航等事宜。
7月24日起,印度还恢复了针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这是五年来的第一次。 在行动上,印度军方主动交换边境地图,释放了明确的缓和信号。
甚至在中印边境曾经剑拔弩张的加勒万河谷,如今每天有数百辆货车穿梭,联合巡逻也已开展,紧张局势正被边贸往来取代。
美国对印度的打压,发生在其对华贸易战基本失败的背景下。 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试图减少逆差、重振制造业并压制中国。
然而结果事与愿违。 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的成本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 这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每个美国家庭年均开支因此增加近1300美元。
美国的贸易逆差不仅没减少,反而在2023年达到了1.06万亿美元,远高于贸易战前的水平。 贸易战还让美国企业市值损失了1.7万亿美元,并导致了近25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
中国通过产业链升级和市场多元化,有效应对了压力。 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增长7.1%,贸易顺差逼近万亿美元大关。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
印度的战略转向,根本上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务实考量。 美国的高压政策打破了印度对美国不切实际的幻想,让其认识到美国并不可靠。
经济上,印度急需中国的市场、投资和技术。 印度电子制造80%的零件、化工产业70%的原料依赖中国供应。
印度到2030年想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亟需资本与技术投入,而中国能提供这些。印度财长已表示将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其政府智库甚至提议允许中国实体在无需额外审批的情况下收购印度公司股份,理由是“中国占据全球电子制造产能的60%,将其完全排除是不现实的”。
地缘政治上,印度不愿放弃战略自主。 印度素有“不结盟”传统,不愿成为任何大国的附庸。 美国试图逼迫印度在美俄之间选边站,切断与俄罗斯的军事和能源合作,这触犯了印度“战略自主”的大忌。
印度一边配合美国在QUAD中制衡中国,一边又是金砖国家核心成员,与俄罗斯保持紧密合作,这种“左右逢源”是其大国博弈的生存之道。
美国对印政策的急转直下,暴露了其外交战略的短视和内在矛盾。
美国过去十年对印度“呵护有加”,默许其高价购买俄罗斯石油和武器,对其高关税和数字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核心逻辑是需要印度充当“印太战略”的桥头堡,打造遏制中国的“南亚锚链”。
然而,当特朗普政府认为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时,印度这枚“棋子”的价值在其眼中就迅速缩水。
美国对印度的态度也从“战略纵容”变为要求其成为“听话附庸”。 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让印度彻底看清了美国的真实意图。
印度同意不再阻挠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去美元化”进程。 此前,由巴西等国提出的去美元化战略因印度的阻挠而推进缓慢,如今这个障碍有望清除。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罕见地向印度开放了稀土进口。 印度稀土储量全球前五,但缺乏提炼技术;中国拥有强大的冶炼产能。 两国联手,直接冲击了美国“稀土去中国化”的梦想。
这些合作基于巨大的共同利益。 印度国内基建资金缺口高达1.4万亿美元,美国的“地缘大饼”远不如中国亚投行实打实的79亿美元贷款有吸引力。
与中国合作,能给印度带来就业、投资和产业链;跟美国混,则可能面临更多制裁和背后插刀。
美国一手拉拢印度对抗中国,又一手用关税逼印度投入中国怀抱。
当“围堵中国”变成“促成中印合作”,美国战略家们是否会意识到,问题并非出在策略本身,而是那种认为他国甘愿永远充当棋子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