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旧书摊预言曝光,美国如何让四个“世界第二”落败,第五个或将逆转真相

基辛格的“第五个老二”预言:从英国到中国,一条未走完的权力曲线

那年冬天,我在旧书摊翻到一本泛黄的《大外交》,扉页上有铅笔写的小字:“1979年购于纽约”。摊主说是他舅舅当年跑船带回来的。那本书里,基辛格用一种冷静得近乎残酷的口吻谈世界秩序,其中一段让我印象很深——美国历史上总能想办法让“世界第二”掉队,但第五个可能会反过来超过它。

我后来才知道,他说的前四个,大致就是英国、苏联、日本和欧盟(有人单拎德国出来)。这事听着像小说情节,可细抠下来,每一个都有血有肉,有算计也有偶然。

第一次,是英美之间那场不动刀枪却足够致命的权力交接。外公年轻时在上海码头干活,常见停泊着挂米字旗的大轮船,那是战前英国东印度航线上的货轮。他说那些水手腰间别着怀表,说话带鼻音。但等他三十多岁再去码头时,换成了星条旗,美国货船送来的面粉袋子上印着笑眯眯的大叔头像——这是二战后美元援助的一部分。英国打仗打得家底空了,美国趁机接过全球金融和贸易的话语权,这里面没有炮火,却比炮火更彻底地改写了格局。

苏联则是另一种死法。我在大学图书馆看过一份1985年的《真理报》影印件,上面还刊登着巴库石油工人的合影,他们脸上全是自豪。但军备竞赛、阿富汗战争、计划经济里的僵硬,让这个庞然大物自己把自己拖垮了。当年的美苏对峙,不只是导弹对导弹,还有卢布兑美元汇率背后的较量。据老海员刘师傅讲,他八十年代跑远洋,在黑海港口看到的是满仓的小麦换不到几台日本录像机,那种落差肉眼可见。

日本则是在繁华中被按下暂停键。我父亲九十年代初做进出口生意,还记得日元升值后,日本彩电价格猛涨,中国商贩都转去买韩国货。《广场协议》签完没几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从东京银座到大阪心斋桥,都出现关门歇业的小店。这一次,美国用的是金融杠杆,不费一枪一弹,就让一个高速运转的经济体陷入长眠。

至于欧盟,它的问题更像是一盘散沙难以握紧拳头。我曾在柏林一家咖啡馆听当地老人聊起2008年的债务危机,说希腊人天天骂德国人抠门,法国人又嫌美国插手太多,可遇到安全问题还是要靠北约撑腰。这些缝隙,被美国轻轻一撬,就能分出好几个方向裂开,比如伊拉克战争时英法德立场各异;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一步步把欧洲能源和防务捆回到了华盛顿身边。

可中国不一样,这话不是自夸,而是路径确实不同。我母亲所在厂子九十年代末差点倒闭,如今早就变成自动化车间,还给东南亚供设备。这背后,是14亿人口撑起的大市场,也是几十年工业链积累下来的韧性。从芯片封锁到高科技禁令,美国这些招数并非没试过,但效果有限,因为内需消化了一部分冲击,自主研发又填补了一些缺口。有位做光伏材料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卡我们原料,我们就自己建厂”,这股倔劲儿跟当年造“两弹一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现在多了互联网和资本市场作支撑。

军事层面也不能忽视。在青岛港,我看过一次海军开放日,那艘灰色巨舰055型驱逐舰安静停泊,比照片里震撼百倍。据退役军官讲,现在西太平洋已经不是美军航母随便巡游的天堂,“东风-21D”这种东西存在一天,对方就不得不掂量代价。而且不同于冷战时期孤立封闭,中国一直强调互利合作,从“一带一路”铁路通向中亚,到亚投行项目落地非洲,这些网络越织越密,让“中国威胁论”的故事不好卖出去——毕竟很多国家是真切尝到了好处,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小镇冒出的新旅馆,就是最直观例子之一。

中美之间还有很长时间要博弈,高端科技、国际金融体系这些领域,美国依旧占优。但它国内的问题也不少:国会两党吵得不可开交,债务数字一年比一年高,有时候连政府关门都成新闻。而中国这边五年规划接五年规划推进,即便碰到疫情这样的硬茬,也能快速调整节奏继续往前走。这种持续性发展能力,也许正是基辛格所担心的那个变量——不会被简单压制住,而且可能慢慢追平甚至超越现任“老大”。不过他说得很清楚,这不是打一仗赢回来,而是在压力之下还能稳步成长,把规则玩熟,然后重塑游戏本身的位置分配方式,多极化自然就来了。

去年秋天,我路过外滩,看江对岸灯火辉煌,有外国游客举手机拍东方明珠。他们或许不知道,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租界林立、列强云集,如今已完全换了模样。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拐弯,你以为还是原来的河道,其实水早流向另一片天地去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