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明朝最有权势的太子。朱元璋连自己的重要大臣都给了朱标。
这是真的吗?
仔细研究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非常宠爱自己的嫡长子朱标,而朱标也是他的继承人。
然而,朱元璋还是个皇帝,有着皇帝的严厉和冷酷。自古以来,君主都对壮年的太子有所提防,朱元璋同样如此。
明朝的太子虽然普遍处境可怜,但后来的明朝还是出了一位太子,他的权力比朱标更大。
今天我们来聊聊,朱标作为太子到底有多大的权力,看看明朝的太子里谁的权力最大。
01、朱标作为太子,拥有多少权力呢?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从未想过要另选他人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当吴王时,就把朱标立为世子。等朱元璋正式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朱标立为太子。
这一年,朱标才13岁。
他的那些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们,直到两年之后才真正成为王。
朱元璋非常关心他的儿子朱标,不仅请来了像宋濂这样的大儒来教朱标读书和做大事,还让带刀的侍卫周宗教导朱标学武艺。
从古至今,东宫太子都有自己的亲信。但朱元璋却有不同想法,他让重要的大臣们同时担任东宫的职务,皇帝和太子共用同一个团队。
朱标在23岁时就开始每天接待大臣,处理各部门的事务,以此来熟悉国家政务,深入参与到了国家的重大事务中。
就连朱元璋有了迁都的想法,也是让朱标亲自去考察新的都城。
不过,通过观察朱元璋和朱标的相处,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不太和谐的地方。
朱标刚当上太子没多久,大臣们就向朱元璋提议,按照元朝的老规矩,让太子担任中书令。
中书令相当于国家的宰相,是所有官员中的老大。要是朱标当上了中书令,那就毫无疑问地成了明朝最有权力的太子了。
然而,朱元璋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朱标年纪还小,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不应承担这样的重任。
在这里,朱元璋实际上是削减了太子的一些权力。
由于太子担任中书令的情况并不常见,历史上只有宋朝和元朝偶尔这样做过,再加上后来的朱元璋干脆取消了宰相这一职位。
所以说,朱元璋可能并不是针对太子本人,而是对朝廷的安排有自己的考虑。
后来,朱元璋下令,太子的东宫不需要再单独设官员,皇帝和太子共用一个团队。
朱元璋认为,这样以后自己出征时,太子就能立即接手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权平稳过渡。
这在许多人眼中,是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极度信任的表现。毕竟,他把大部分亲信都交给了太子。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李渊告诉李世民,不再需要他自己挑选的助手,而是由李渊自己的团队来管理秦王府的事情,大家会认为这是李渊对李世民的信任吗?
李世民能顺利实施玄武门之变,关键在于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助手,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十八学士,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这样的心腹。
皇帝和太子共用一个团队,简单来说就是太子没有自己的团队和帮手。
像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这样的重要大臣和将领,虽然名义上也服务于东宫,但实际上他们只服从朱元璋一个人的指挥。
这是朱元璋给太子设置的另一个防范措施。
朱标当这个太子真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很多人认为,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一定会开心地主动让位。
历史上真正的朱元璋,连儿子朱标的审案意见不同,都要逼迫中间传话的大臣装疯。
朱标的老师宋濂本已退休回乡,但因为他的孙子宋慎牵涉到胡惟庸的案件,朱元璋大怒,甚至想连宋濂也一同处死。
朱标和马皇后极力求情,有些史料记载朱标甚至跳进水里威胁要自杀,朱元璋这才放过了宋濂。
朱元璋最爱的孙贵妃去世了,尽管他的发妻马皇后还活着,朱元璋还是命令皇太子朱标给孙贵妃穿上了丧服。
皇太子为庶母服丧,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简直是让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颜面扫地。
朱标坚决反对,没想到被朱元璋举剑怒斥,最终无奈屈服,这才开创了太子为庶母服丧的先例。
历史资料显示,朱标当太子时一直很谨慎。
在明朝的许多历史记录中,都有提到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多次争执,大家普遍认为他是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去世的。
朱元璋不让朱标有自己的太子团队,表面上是为了将来自己出征时,太子能更方便地管理国家事务。
然而,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没有亲自带兵打仗了,因此朱标也没有真正管理过国家。
在查阅历史记录时,也没有发现朱标作为太子参与政务管理的相关记载。
朱标作为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朱元璋从来没有动过换太子的念头,即便朱标去世,也打算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不过,要说朱标作为太子到底有多大权力,确实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可以说朱元璋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帝王。他对太子朱标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不因此而放权。
这是一个帝王对年轻有为的太子本能的警惕。
明朝除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外,其他太子的情况怎么样呢?
02、朱高炽当太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朱标之后,明朝的第二任太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
朱文奎在靖难之役中和朱允炆一起失踪时,才7岁,年纪太小,根本不可能涉及到太子的权力这类事情。
接下来的第三个太子,就是朱棣的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当太子的日子真是挺难过的。
在那次重要的战役中,朱棣带着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上阵打仗,而他的大儿子兼世子朱高炽则留在后方指挥。
朱棣在南京登基后,并没有立太子,也没有把朱高炽叫到南京,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朱棣一直不太喜欢他那个胖得连马都骑不了的大儿子朱高炽,反而更偏爱与自己一样英气勃勃的二儿子朱高煦。
原本朱高炽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朱棣也没什么好说的。但如今朱棣成了皇帝,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朱棣有充分的理由,选择舍弃朱高炽,而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考虑了两年之久,在正统继承的压力和解缙一句“好圣孙”的劝说下,最终选定朱高炽作为太子。
但他心里终究是不甘心的,再加上对次子朱高煦有些歉疚。
所以他对于太子朱高炽的态度也是冷冰冰的,毫不友好。
起初,朱高炽的地位远不及堂兄朱标。同龄的朱标已经开始参与朝政,而朱高炽只能负责一些接待宗亲的基础事务。
然而,自从朱棣亲自出征漠北后,朱高炽的生活轨迹也开始发生变化。
朱棣出征时,当然不可能带着所有文武官员和整个朝廷一同前往,所以他只能亲自掌管国家大事。他选择让人留在京城代为管理国家,处理日常政务。
这个人选非太子莫属。不管朱棣有多喜欢朱高煦,他都不可能把监国的重任交给太子之外的人,这样只会导致朝廷动荡。
与此同时,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渐渐长大。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孙子,迫不及待地把他立为皇太孙。
自从朱棣经常出征远方,朱瞻基成为皇太孙后,朱高炽的太子位置更加牢靠了。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朱高炽一共六次代理国家政务,其中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三年十个月。
结果就是,网上有很多人开玩笑说,这时候朱高炽才是明朝真正的皇帝,而朱棣只是一个北征的大将军。
尽管朱棣年纪渐长,作为皇帝的他仍然对精力充沛的太子心存戒备,每次征战归来都会找机会挑剔朱高炽的不足。
然而,朱棣从未动摇过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也没有考虑过其他替代人选。
这十几年来,朱棣基本上是大事亲为,小事不管,除了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国家大事外,其他的日常事务都让朱高炽来负责。
在史书里,我们可以找到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发布的许多诏书。
这说明朝除了其他太子,就算放眼整个历史,权力这么大的太子也不多见。
就明朝权力最大的太子而言,朱标绝对比不上朱高炽。
明朝其他太子的权力是怎样的呢?
那么在朱高炽之后,明朝有没有出现过权力更大的太子呢?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承皇位,他的长子朱瞻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太子。
当时朱高炽刚当上皇帝,精力旺盛,凡事都亲自处理。朱瞻基,这位在朱棣时期备受瞩目的皇太孙,在朱高炽成为皇帝后,自己成了皇太子,反而变得低调了很多。
在明仁宗的史书里,他的记载很少。最引人注意的一次,是在朱高炽登基后的第二年,让他去凤阳祭祖,并且要求他在短时间内不要回北京,直接留在南京驻守。
朱瞻基哭得稀里哗啦,不愿意远离北京和父皇,但朱高炽决心已定,依然命令朱瞻基南下。
从古至今,太子离开京城总是大事一桩,关于朱瞻基这次被迫离京的真正原因,人们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朱高炽计划将首都迁回南京,因此先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做准备。也有人觉得朱高炽对朱瞻基有些不满意,想让他远离京城的权力中心,之后找个理由废黜他。
没想到的是,朱瞻基刚离开北京不到两个月,还没来得及去凤阳祭祖,朱高炽就突然病逝了。
朱瞻基从很远的地方赶回北京,当上了皇帝。
他做了太子不到一年,还离开了京城,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太子的权力了。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太子的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基本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朱瞻基之后,明朝连续几个太子要么年纪很小就登基,要么还没来得及做太子就去世了。因此,他们不可能帮助父亲处理国家大事。
有些皇帝刚登基时年纪还不到20岁,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和明孝宗朱祐樘。要知道,连之前最受宠爱的朱标在这个年纪都还没开始处理朝政,更别提那些太子地位不稳的他们了。
有人就像当年的嘉靖皇帝,明明自己的儿子裕王已经是唯一的继承人,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裕王迟早会成为下一任皇帝。可偏偏嘉靖就是拖着,迟迟不肯立裕王为太子。
在朱瞻基之后,明朝的下一个成年太子竟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
朱常洛是明朝时期有名的“国本之争”的主角。万历皇帝原本并不愿意立他为太子,即使被迫让他当太子,他也一直满腹牢骚。
连正常的太子教育待遇,万历皇帝也不愿意给他。
根本不是什么太子的权力。
朱常洛可以说是明朝最惨,也是日子过得最提心吊胆的太子了。
他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结果却放纵自己,仅仅在位一个月就病倒了,没能来得及选太子。
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去世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
朱由检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
崇祯皇帝非常重视太子朱慈烺的成长,年仅几岁的朱慈烺就被带着一起听政了。
直到明朝灭亡,他才16岁,还太小,不能处理朝政。
还是没有什么太子的权力。
最后,
总的来说,明朝最有权势的太子应该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棣做了22年的皇帝,曾五次远征北方沙漠地区,在他出征期间,都是由太子朱高炽代为管理国家事务。
因此,不少网友开玩笑说,朱高炽才是没穿龙袍的皇帝,而朱棣只是朱高炽的北征大将军。
很多人说朱标是权力最大的太子,但在明朝内部,他比不上朱高炽,只能排第二。
毕竟,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让朱标有机会独立管理国家大事。
尽管如此,朱标作为太子的权力,在明朝时期也只是排在朱高炽之后,位列第二。自朱标和朱高炽之后,明朝再没有出现过权力持久的太子了。
明朝的皇帝们寿命都不太长,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等到儿子能真正参与朝政。
在明朝的皇帝中,能活到太子可以处理朝政年纪的,通常只有两位。一位是朱高炽,他在位时间只有10个月,就把太子打发走了。另一位是万历,他对太子冷淡,根本不会给太子权力。
因此,在明朝,除了朱高炽和朱标以外,其他太子几乎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多少权力。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