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最憋屈的事儿是啥?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结果一抬头,发现时代那辆泥头车早就呼啸而过,连尾气都没给你留一口。
这就好比你在2011年,省吃俭用花大价钱,终于提了台诺基亚N95机皇,感觉自己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结果出门一拐弯,发现满大街人手一台iPhone 4,人家在那儿切水果,你在这儿按九宫格。
那种感觉,叫作“时代的尘埃”。
1911年的意大利海军,就结结实实地被这尘埃糊了一脸。他们看着自家刚下水,崭新锃亮、还散发着油漆味的圣乔治级装甲巡洋舰,心里估计五味杂陈。这玩意儿,是他们咬着牙,勒紧裤腰带,花了六年时间才憋出来的大宝贝。结果呢?
刚出新手村,就发现游戏版本已经更新了。人家不玩这个了。
这事儿骚就骚在,圣乔治级这艘船,单拎出来看,其实不赖。甚至在装甲巡洋舰这个科目里,它绝对算是个优等生,浓眉大眼,一身肌肉。长131米,宽21米,满载排水量一万一千多吨,搁在地中海这个“澡盆”里,妥妥的“靓仔”。
可问题是,这科目本身,被淘汰了。
说白了,这就跟公司里的项目小组一样。你这个小组,天天996,KPI考核次次拿优,结果年底集团战略调整,整个业务线都被砍了。你再优秀,也只能抱着优秀员工奖状,去人力那儿排队领N+1。
意大利海军当时面临的就是这个局面。为啥?因为隔壁村的两个大户——英国和德国,早就掀了桌子,不玩“装甲巡洋舰”这个老游戏了。
带头大哥英国,在1906年,也就是意大利人刚开始敲敲打打造圣乔治级的时候,就搞出了一个叫“战列巡洋舰”的新物种。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缝合怪,或者说,是个降维打击的BUG。
它的核心思想,简单粗暴:把战列舰那身引以为傲的重甲扒下来一多半,换成更强劲的发动机,然后扛上跟战列舰一样粗、一样黑、一样硬的大炮。
这叫什么?这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炮管粗,一切都是纸老虎”。
你看看英国佬的第一代战巡“无敌级”,1909年就服役了,比圣乔治级早了整整两年。排水量两万吨,是圣乔治级的将近两倍。动力是划时代的蒸汽轮机,马力四万一千匹,飙起来能有25.5节。而圣乔治级呢?还在用老掉牙的三级膨胀蒸汽机,吭哧瘪肚撑死也就23节出头。
这就好比你开个拖拉机,旁边一辆法拉利飞驰而过。你连人家的车牌都看不清。
速度慢也就算了,打不过人家才是最绝望的。
圣乔治级的主炮,是两座双联装254毫米炮。这口径,在装甲巡洋舰里算顶配了,炮弹222公斤,砸谁谁怀孕。
但你得看跟谁比。无敌级扛的是啥?四座双联装305毫米巨炮!炮弹390公斤!一发入魂的那种。这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比赛,这是幼儿园小朋友去挑战泰森,还是没戴拳套的那种。
更别提德国那个理工直男了。他们一看英国人搞新东西,立马跟进,造出了自己的战巡“冯·德·坦恩号”。这哥们更狠,排水量两万一千多吨,速度改装后能跑到27节,主炮是283毫米的,虽然比英国人小一点,但德国炮向来以精准和穿深著称,说白了就是“专治各种不服”。
所以你看,当1911年意大利人兴高采烈地搞圣乔治下水仪式时,英国和德国的战巡早就满世界溜达,成了海上新霸主。意大利人这艘“最强装甲巡洋舰”,本质上就是“最强的诺基亚”。
强,但没用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魔幻的问题。一个国家,尤其是像意大利这种当时正处于上升期,拼了命想挤进列强俱乐部的国家,为什么会在技术路线的判断上,出现如此滞后的重大失误?
原因很扎心,但也很真实。
第一,没钱。创新是需要烧钱的,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创新。英国人能搞战巡,是因为他们是全球首富,有钱任性,可以同时推进好几个项目,错了也不心疼。德国人能跟进,是因为他们工业实力爆棚,国家意志强力推动。而意大利呢?家底薄,工业基础也差,连造军舰的装甲板都得进口德国的,结果人家供货一拖,自己的工期就得跟着拖。这种情况下,你让他去搞“战巡”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新概念,他没那个胆,也没那个钱。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装甲巡洋舰”领域里,小心翼翼地修修补补,做到极致。
说白了,穷人的孩子只能把唯一的衣服洗了又洗,而富二代早就换上最新款了。
第二,思维惯性。海军是个极其保守的军种。一种成熟的舰种和战术,往往会统治几十年。装甲巡洋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绝对的海上明星,是舰队的“眼睛”和“拳头”。意大利海军的将领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就是这套玩法。让他们突然接受“牺牲装甲换速度”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太难了。这就好像你跟一个用了一辈子算盘的账房先生说,以后都用Excel了,他第一反应肯定是抗拒和怀疑。
然而,故事到这里,要是只说意大利人倒霉,那就太小看历史这个编剧了。
魔幻的反转来了。
圣乔治级这艘“过时”的船,有一个地方,竟然比英国那艘“先进”的无敌级要强。
那就是装甲!!
对,你没看错。英国人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和火力,把无敌级造成了一个“皮薄馅大”的玻璃大炮。它的水线主装甲带,最厚的地方只有152毫米。这是什么概念?连很多重巡洋舰的炮都能在有效射程内把它打穿。
而圣乔治级呢?它虽然慢,虽然炮小,但它是个实在人啊!水线主装甲带有200毫米厚!炮塔装甲200毫米!指挥塔更是有254毫米!
你看,数据摆在这儿,简直就是一出黑色喜剧。
意大利人因为技术落后、思想保守,反而造出了一艘更符合传统海战生存法则的船。
英国人呢?他们搞出了引领时代的技术革命,却也亲手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坑。这种“重攻轻防”的极端设计哲学,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海战中,付出了血的代价。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舰队,在德国同行的打击下,一艘接一艘地殉爆,被打得满地找牙。其中就包括无敌级的姊妹舰。
那一刻,英国皇家海军流的血,都是当年设计战巡时脑子里进的水。
而德国人就聪明多了。他们的“冯·德·坦恩号”,在追求速度和火力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德国制造的优良传统——堆料。水线装甲最厚2t50毫米,炮塔230毫米,整体防护比圣乔治级还强。这才是真正的“六边形战士”。既要、又要、还要,而且还真让他做到了。
所以说,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故事。它是一个关于“路线选择”和“风险控制”的绝佳案例。
英国人是激进的风险投资家,他们赌对了赛道(战巡),却在产品细节(防护)上玩脱了,前期赚足了眼球,最后差点赔光本金。
意大利人是保守的储户,他们错过了最大的风口,把钱全存了定期,虽然没赚到大钱,但好歹保住了本金,没在后来的大风暴里被一波带走。
而德国人,是那个最顶级的操盘手。他们看准了新赛道,但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用自己最擅长的严谨和务实,对产品进行了优化和加固,造出了一款既能冲、又能打、还特别抗揍的完美产品。
圣乔治级的命运,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它充满了无奈、不甘,也有一丝因祸得福的侥幸。它用自己“生不逢时”的一生告诉你,在技术的浪潮面前,跑得快很重要,但穿得厚,有时候更能活得久。
尤其是在一个比谁命硬的战场上。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