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白了,就像一个哥们儿月薪五千,咬牙分期买了辆三十万的豪车,街坊邻居都觉得他疯了,要么是打肿脸充胖子,要么就是被销售忽悠瘸了。而那个同意他超低首付、超长分期、利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卖车行,在大家眼里,更是个纯纯的慈善家。
现在,咱们就把这个场景放大到国家层面。
那个咬牙上豪车的哥们儿,叫孟加拉国,江湖人称“孟加拉老铁”。他家底不厚,每年军费预算也就50亿美元,但心气儿很高,主要是因为隔壁住着一个巨无霸邻居——印度。这位邻居不仅家里有矿,还天天换新跑车,什么法国“阵风”、俄国“苏-30”,没事儿就在院门口秀肌肉、轰油门。孟加拉老铁开着自己那几辆跑了三十年的“二手歼-7”和“老米格”,心里慌得一批。这哪是邻居啊,这是天天在门口搞极限施压。
于是,老铁下定决心,必须得整一辆能上台面的新车,镇镇场子。他看上了一款性能炸裂、口碑极佳的“中国产性能跑车”——歼-10CE“猛龙”。一开口,就要20辆,打包价22亿美刀。
这笔钱,对孟加拉老铁来说,是砸锅卖铁了。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骚”的付款方案:首付三成,剩下的七成,大哥你借我钱,我分十年慢慢还,利息嘛,就按2%-3%的友情价算。
卖车的那个“中国掌柜”,居然就这么听着。
魔幻不?商业贷款市场普遍利率5%-7%,“掌柜”给出的这个条件,低到银行经理听了都想把计算器给砸了。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们是不是又当了冤大头?这笔买卖,十年才能回本,利息还这么低,算上通货膨胀,这不等于贴钱送装备,就为了听句“谢谢大哥”?
如果你只盯着这22亿美元的现金流和那点微不足道的利息,那格局就真的小了。因为在这场看似“亏本”的交易背后,是一盘大到超乎想象的棋。中国卖的根本不是飞机,而是在下一盘险棋,赌的是未来三十年南亚的天空颜色。
首先,我们得把账算明白。孟加拉国真的还不起吗?
这哥们儿虽然穷,但信用还行。过去二十年,国际上借的债,没赖过一笔。2024年GDP都干到4600亿美元了,体量在那儿。每年要还的这点钱,挤一挤总会有的。更何况,这笔贷款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做担保,属于主权信用,稳如老狗。实在不行,十年还不上,咱可以谈嘛,续到三十年行不行?利率再降点行不行?大国之间的买卖,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合同,而是可以随时坐下来喝茶聊天、动态调整的人情世故。在中国超过5000亿美元的对外出口信贷大盘子里,这22亿,连个浪花都算不上,风险完全可控。
好了,钱的事儿算明白了,亏不了。但真正的戏肉,根本不在算盘上。
第一层,是给自家产业链“续命”。
一架歼-10CE,看着是个铁疙瘩,背后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生产线,是无数个发动机、雷达、航电、导弹的配套厂家。生产线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停工。有订单,就能维持工人的熟练度,就能摊薄研发成本,就能刺激技术不断迭代。孟加拉这20架,加上之前巴基斯坦的订单,能让歼-10的生产线再多“呼吸”好几年。每一次外销,都是对国内整个军工体系的一次实战拉练,从生产、交付到后勤培训,全链路打通。这钱,与其说是孟加拉给的,不如说是国际市场为我们维持一条先进战斗机生产线支付的“会员费”。
第二层,卖的不是产品,是“生态位”。
这才是最骚的操作!!你以为苹果卖的是手机吗?它卖的是iOS系统,是那个把你所有设备、数据、习惯都锁死在里面的生态圈。一旦你用了,就很难再离开。
军售也是一个道理。孟加拉国买了歼-10,就意味着它的飞行员训练体系、地勤维护标准、战术数据链,全都要跟中国的标准对接。未来几十年,它的空军怎么打仗,怎么思考,都会深深烙上“中国印”。后续的升级、弹药补充、备件更换,你猜他会找谁?这叫“客户粘性”,也叫“技术依赖”。我们卖出的不是20架飞机,而是20个VIP端口,让孟加拉空军正式接入“中国军事云服务”。这种深度的战略绑定,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无形资产。
第三层,也是最狠的一层:给印度“上强度”,而且是永久性的那种。
摊开地图看,巴基斯坦在印度的西边,已经成规模装备了歼-10CE。现在,孟加拉国在印度的东边,也要装备歼-10CE。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在印度的东西两侧,被我们用同一款先进中型战斗机,拉起了一条无形的“龙系”战斗机警戒线。过去,印度可以集中精力应对西线压力。现在,它必须把宝贵的空中力量、雷达资源、防空导弹分散到东西两个方向。
这就像一个公司里,你最头疼的竞争对手,他不仅在你负责的核心业务A区安插了一个眼线,现在又在你准备发力的新业务B区,安插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眼线。你的所有精力、预算、资源,瞬间被稀释,被牵制。
这种感觉,叫“持续性战略偏头痛”。印度空军以后每次做兵力部署,都得掂量掂量,东边那20架“猛龙”会不会突然搞点事。这种看不见的威慑,这种让对手睡不好觉的战略价值,你觉得值多少钱?22亿美金?简直是白菜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卖亏了吗?
这笔买卖,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单纯的4S店卖车,那确实利润微薄,回款超慢,简直是活雷锋。
但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次精妙的资本运作和战略布局,那简直赚翻了。我们用一笔财务上绝对不会亏的钱,养活了自家的生产线,深度绑定了一个南亚盟友,最关键的是,在战略上给最大的区域对手,上了一个永久性的“DEBUFF”(负面状态)。
这笔买卖,赚的不是会计报表上那点可怜的利息,而是未来几十年,在南亚这片棋盘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孟加拉老铁花钱买来了急需的安全感,我们花时间回收了资金,顺便收割了一大波战略红利。这根本不是什么冤大头交易,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一鱼三吃”。
那些只盯着利率和回款周期算小账的人,他们不懂,真正的顶级玩家,早就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了。他们在乎的,是整个棋盘的势。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