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一纸管控来得快,翻起浪花不小——2023年3月8日,这边ASML刚准备缴纳季度税,那边外贸大臣施赖纳马赫尔已经给议会递了信:今年夏天开始,DUV光刻机,“想卖中国?得批!”直接插断了许多人的算盘!DUV,不复杂,深紫外光,行话叫干活儿在25纳米往上的芯片上,国内不少生产线靠它活着。消息一出,全场一滞,ASML也立马承认,部分型号的机子很快出不了中国,特别针对特定客户。有人问,这种节骨眼,真就不怕市场丢了?
其实这事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美国已经瞅上这些技术,先一步把更牛的EUV光刻机出口给喊停。那个能做10纳米以下的。荷兰政府档案里清清楚楚,2019年底,美国国务院就催着荷兰跟进。三年多来,ASML不能给中国卖EUV。一开始,荷兰还嘴硬说要维护自主权,实际到现在,结果也就这样吧。
2022年,美国不知满足,又紧着加码,DUV也拉进禁令圈。刚开始荷兰还不太搭理。外贸大臣2022年11月还向媒体放话:不会全面照搬美国那套。ASML则按流程继续走出口,中国买家反倒趁机多下订单。过去一年,这公司对中国营收涨得挺猛。忍不住想,市场总能找到缝隙?
转头2023年1月,剧情就变了。ASML的富凯直接站出来怼美国,说这套游戏规则不合理。眼看着白宫坐不住,布置见面,拜登拉荷兰首相吕特进白宫谈了半天。吕特那天依旧没松口,但1月底,美日荷三边直接谈妥,要的是对先进DUV做许可制。隔行如隔山,这东西到底值不值全世界顾虑?没人敢直说。
荷兰内阁拖拖拉拉改细则,顾忌满满:一边看美国脸色,一边心疼ASML市场份额。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ASML对中国销售比重不能小看。最后没撑住,3月8日那道声明标志着转弯点。到6月30号,细则公布:9月1日起,ASML那些什么TWINSCANNXT:2000i、2050i,出口中国加张表——报政府盖章批件。2024年1月更狠,把部分发出的出口许可都废了,型号直接锁死。台下一阵哗然,谁还敢投长线?
往下推,9月6号,荷兰升级政策,NXT:1970i、1980i这些,连欧盟外的业务一刀切。ASML立马感受到凉意。新老客户赶在禁令生效之前囤货。到了2024年,该卖的都湿手抢了,实际总数破纪录。看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ASML净销售额62亿欧元,仅来自中国将近23.3亿,占全球近一半。囤货潮结束后,业绩下跳,对华主营业务直接下滑10%到15%。部分细分型号,好用的那几个直接断供,国内芯片厂一下懵圈。
ASML从2023年9月起就不敢给公开详细的对华销售数据,怕惹不该惹的麻烦。2024年12月,脑子清醒了,主动披露:管制力度会影响到2025年全年,中国这块蛋糕要缩水。数据表现得挺诚实,2025年中国市场占比从2024年的40%多,直接降到25%上下。可净销售照旧往上涨15%,毛利52%,不算差。一边利润,一边市场,平衡点越来越难找。
企业家在赚眼前,政府担忧长远。有意思的是,管理层话风一转:2026年中国光刻机业务大幅下滑,AI芯片项目也放慢了脚步。这是眼下的冷静,还是给未来埋伏笔?也许,他们自己都没底。
荷兰的算盘打着盟友的气派,实际还是害怕ASML在全球顶不住,美日荷三边合作表面风平浪静,背后各有自己的苦水。一边担心技术泄露,一边不想市场彻底被中国抢了。贸易战里,薄如蝉翼的“平衡感”快要绷断。外界想多了,以为ASML要破产,其实人家仅仅是失去了增量部分,中国自己要多努力而已。可也不对,还有舆论觉得,一来一去,中国市场撑起来之后谁撼得动?总有人拧着脖子争辩。
中国商务部显然没给好脸。荷兰升级限制时,商务部发声表示不满。态度比以前强硬了不少。9月8日官方说法盖章,认为这样的管制会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产业协会也没闲着,接连给国际市场递话,批评荷兰违反市场公平。驻荷兰大使馆甚至点名荷兰政府,损了ASML自己的技术创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话谁都明白,可政策上该推还是得推。
实际动作更快。2023年禁令刚出的档口,上海微电子就加班加点鼓捣自家光刻机。90纳米量产、22纳米撑门面,多重曝光技术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12月间,网传28纳米DUV实现国产,一夜之间全网消息秒删。到2024年,上海微电子对外宣布,首台28纳米机快要交付,SSA/800-10W的代号,业内记住了。2025年5月分析,首批浸没式DUV工具已经出来。
国产进度到底怎么落地,还得等。没个精确定论。每年新建百条芯片线,国产工具逐步上量,芯片进口总额往下压。中国科学院2025年说,EUV测试有突破。2月初,巨额资金投下,370亿欧元押宝国产EUV,直接说要威胁ASML地位。这阵仗,欧洲同行旁观胆战心惊。上海微电子衍生出AMIES公司,直接指向65纳米、28纳米批量化。产能规划里,2026年将芯片出货翻三倍,主力是老早买的ASML,国产工具补缺。
有意思的插曲。有企业展示首台国产电子束光刻机,自封世界领先,实际业内看法不一。这种工具到底能不能批量替代,现在没人敢打包票。9月18日,又一套本土DUV机号称突破,业内评价褒贬都有。10月上旬,网传国产EUV真机问世,ASML大门堆满议论,但这锅热闹能持续多久?不论真假,资本市场闻风而动,芯片板块一晚上冲了几个点。
全局看下来,中国行业普遍选择先把DUV用到极致。因为国际EUV技术壁垒高,短时间内国产化难。SMIC等头部公司也清楚,自家DUV只能用来顶一时之需。当然,细水长流地继续追赶EUV。2025年7月CSET报告判断,上海微电子真正量产EUV还要数年。见缝插针,SemiconChina发布会,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4月已经有第一台国产EUV开启优化升级。不过这些,成色几成,并没实打实的图片或样机流出。
有人总会拿光刻机断供比作断水断电,实际上产业链韧性比一般想象要强。不止一家企业已经备货到明年,有的甚至2019年就预测朝这方向走。可也有人说,时间久了,库存消耗完,如果国产DUV、EUV难以补齐,国内芯片产业会撑不住。很矛盾吗?但数据反倒没有那么悲观。2024年,中国DUV设备出货量、芯片产量全球第一,进口金额下降。晚点,或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局面。
管控越收越紧,反而成了技术国产化的推手。短期看,ASML挣了一波库存红利,市场依然坚挺。但长期来看,若中国攻克高端光刻,再用政策压制,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市场和政策,总在互相试探底线。好像,又不是哪一方说了算。
ASML也没闲着,身在漩涡中央,既要安抚荷兰政府,又不能让客户群体散了。季度报表上看着光鲜,但未来面对政策收紧,销售流向更不透明。对外口径逐步模糊,对内考核指标悄悄后移。中国市场虽还重要,但已然动摇。公司内部高层意见分歧,有的主张守住现有,有的押注新兴市场。反转真的会来吗?
2024年底,行业里多少有些焦虑。政策趋严与本土创新并存,谁先突破,不好说。本以为管制就是压制,结果技术研发反倒频繁传来新消息。终究——没人能随便预测结局。各家算盘还在打着,各自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