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一场闭门峰会的气氛,据说比窗外的天气还要阴沉。法国总统马克龙大概是真的有点上头了,直接把话撂那儿,威胁说中国再不放开关键原材料,欧盟就准备“掀桌子”,把那个传说中的“核选项”给按了。
这话一出,整个会场估计都安静了几秒。本就有点貌合神离的中欧关系,这下子更是被拽得快要绷断了。这个所谓的“掀桌子”,指的就是欧盟去年才磨磨蹭蹭搞出来的《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听这名字,就知道是贸易战里压箱底的家伙事儿。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十月,中国先是对镓、锗两种战略金属来了个出口许可。到了今年五月,又把一些稀土相关的物项给加了进去。中方的解释滴水不漏:维护国家安全,履行国际义务,不是针对谁。但这在某些欧洲人听来,字字句句都像是在敲打自己。
雷声大,雨点能有多大
马克龙嘴里这个听着能把天捅个窟窿的“核选项”,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欧盟给自己攒的一个“万能工具箱”。按他们的设计,只要欧盟单方面觉得“我被你欺负了”,就能打开箱子,从加征关税、限制投资,到冻结专利,怎么狠怎么来。
听起来是不是挺吓人?简直就是贸易江湖里的“大杀器”。但好笑的是,这件“大杀器”从去年正式出炉到现在,一次都没开过张。就连当初设计它,本是为了对付特朗普总统第一个任期里挥舞的钢铝关税大棒,欧盟内部也是吵了半天,最后谁也没敢真按下去。
对美国都不敢用的东西,现在扬言要拿来对付中国?这更像是一种被逼到墙角后的情绪发泄,而非什么深思熟虑的大战略。谁心里都有一本账,跟美国彻底翻脸,欧盟得扒层皮。难道跟中国搞贸易摊牌,欧盟就能捡到什么大便宜不成?
法国的欧洲梦该醒醒了
既然如此,马克龙干嘛还要跳出来唱这么一出高调呢?这背后,恐怕是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在作祟。如今的法兰西,早就没了戴高乐时代的荣光。在非洲老家,影响力肉眼可见地萎缩;在欧盟里头,嗓门也大不如前。马克龙急需一个舞台,秀一下法国的“肌肉”和领导力。
拿稀土问题开刀,把自己塑造成捍卫欧洲利益的“硬汉”,这剧本听着不错。可惜,欧盟里头,尤其像德国这种工业巨头,根本不买他的账。德国的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缺芯少“土”,比谁都急。他们比谁都想跟中国搞好关系,把生意赶紧做起来。
当然,德国人心里那份傲慢还在,一边想买中国的货,一边又在台海问题上指手画脚,结果把自家外长的访华行程都给搅黄了。即便如此,让他们跟着法国一起去冒跟中国彻底闹掰的风险,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马克龙在峰会上振臂一呼,应者寥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到底是谁掐了谁的脖子
那么,欧盟究竟被“胁迫”到什么地步了,非要喊着“掀桌子”?有些数据说出来,恐怕会让一些人脸红。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了差不多1.2万吨稀土永磁体,占了总进口量的快九成。可关键是,中国压根没断供,只是要求买家按规矩来。
填个申请,说清楚你买去干什么,用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正当用途,能追踪溯源,生意照做。所谓的“胁迫”,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这更像是欧盟内部政治焦虑的一种对外转移,自己家里日子不好过,就找个外人来撒气。
最分裂的是,法国自己的电动车和风电产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深不见底,结果却是跳得最高,鼓吹对抗最凶的那个。这种拧巴的逻辑,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那套“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说辞,显得更加混乱和摇摆。
结语
说到底,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晰。出口管制是主权范围内的事,也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美日韩自己都玩过。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自家稀土储量也有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二来,稀土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欧盟要是真想买,门是开着的。按规矩来,把事情讲明白,只要合法合规,东西并非不卖。反观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府,虽在第一个任期里也对华加征关税,但面对中国的稀土管制,反应却务实得多。商务部又是启动《国防生产法》加速本土替代,又是派特使私下接触试探。美国人很清楚,当威胁没用时,坐下来谈才是出路。
马克龙的“掀桌子”论,恰恰暴露了欧洲部分政客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们总想着用旧时代的强权逻辑,来玩新世纪的产业游戏。殊不知,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占了全球稀土加工产能的92%,短期内根本没人能替代。桌子可以掀,但掀翻了,稀土也不会自己长腿跑到欧洲去。那个靠几艘炮舰就能轰开别国大门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世界是时候习惯了:你可以限制我,我同样也可以。这,才叫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