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告山姆卖盗版,反被指抄袭模型,山姆火速下架

这事儿吧,一开始我瞅着,还以为又是一出“大卫挑战歌利亚”的老戏码。

你听听这剧本:一个苦哈哈的非遗传承人,珠宝设计师,叫吴文胜。据说花了快两年心血,搞出来一个精巧绝伦的“黄金大闸蟹”,结果一扭头,发现自己的心肝宝贝,竟然被山姆会员店这种零售巨头给“克隆”了,摆在货架上堂而皇之地卖。

这还得了?

艺术家一怒为红颜——哦不,为螃蟹。悲愤交加,又是报警又是找媒体,声泪俱下地控诉,要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讨个公道。这故事,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小小的创作者,对抗庞大的商业机器,自带一层悲壮的光环。网络上的口水,当时几乎是一边倒地往山姆脸上喷。

你看,这剧本多好,要素齐全:弱者、强者、侵权、维权。换了三流编剧,估计到这就该上字幕,皆大欢喜了。

但生活这导演,偏偏不爱按套路出牌。

你猜怎么着?

就在大家义愤填膺,准备把山姆的公关部门钉在耻辱柱上的时候,半道上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叫“君卿工作室”的团队,弱弱地举了举手,说:“那个……吴老师,您这只悲情的‘原创’螃蟹,怎么看着跟我家的模型长得一模一样啊?”

好家伙,我直接一个好家伙。

这一下,往滚油里浇了瓢凉水——炸了!

整个故事的画风,瞬间从悲情的正剧,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让人笑出猪叫的荒诞喜剧。

工作室的设计师,叫二六,也不是个善茬。直接甩出了证据链:我们2022年就开始搞这个螃蟹模型了,2023年6月就在网上秀过视频了。电脑里的建模文件,日期都摆在那儿。我们还卖散件,让玩家自己拼。不排除有人买了我们的散件,回去翻了个模,然后镀了层金,就成了“耗时两年的心血之作”。

二六还特别“诛心”地补了一刀,说:“我们这模型的细节是我负责的,比如那蟹腿上风格化的毛流质感、蟹壳上的凹凸点,我熟得不能再熟了。您那个黄金蟹,跟我们的简直就是双胞胎。”

这就有意思了。

剧情急转直下,变成了“疑似盗版者,高调打击另一个疑似盗版者”。网友们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给这事儿造了个新词,堪称年度最佳总结:“盗版打击盗版的盗版”。

你品,你细品。这六个字,简直充满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黑色幽默。

现在,我们把三个主角请上台,看看他们的表情。

山姆,这个一开始被千夫所指的“大反派”,现在估计是一脸懵逼。它就像个去菜市场进货的,结果发现俩卖螃蟹的在摊位上为了谁家的螃蟹是“正宗阳澄湖”打起来了。它能怎么办?只能赶紧把货下了架,两手一摊:“别打了,别打了,我就是个卖货的,你们神仙打架,别溅我一身血啊!我已经把供应商材料交给有关部门了,你们自己掰扯去吧。”这姿态,从“傲慢的巨头”瞬间变成了“无辜的吃瓜群众”。

再看吴文胜老师。他的回应,那才叫一个艺术。

面对工作室的“指控”,他没有正面硬刚,而是打出了一套极其漂亮的太极拳。他先是重申自己维权的初衷,是“作为创作者对自身知识产权的基本维护”,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大谈格局,说“此次案例或许能成为行业认知进步中的一个参考”,还展望了一下“未来5到10年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会全面提升”。

最绝的是,他抛出了一个新概念:“软件图纸版权”和“实物版权”分属不同范畴。

哎哟喂,这话术,一下就从一个被抄袭的艺术家的悲情,切换到了一个严谨的法务专家的冷静。潜台词是什么?我估摸着是:“你那个是电脑里的0和1,我这个是金灿灿的真金白银,咱俩不是一码事儿。”

这招“金蝉脱壳”,玩得实在是高。仿佛在说,我不是在跟你争一只螃蟹的归属,我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啊!这格局,这胸怀,一下就跟那个纠结于“毛流质感”的小小工作室拉开了身位。

最后,君卿工作室。他们就像个理工直男,一五一十地摆事实、讲道理、甩证据。他们可能没想那么多弯弯绕,就是觉得:“嘿,我辛辛苦苦做的东西,怎么被你拿去当成你的故事了?”他们是这场闹剧中,最接近“真相”的那个角色,但声音,却未必是最大的。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这事儿特别乱?

乱就对了。

这只黄金大闸蟹,它已经不是一只螃蟹了。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光怪陆离的切面。

首先,它照出了“原创”这俩字,在今天有多么脆弱和模糊。大自然创造了螃蟹,A用软件模拟了螃蟹,B用黄金复刻了A的模拟,C又山寨了B的复刻品。请问,谁是原创?谁拥有版权?这事儿就像一个哲学问题,越想越头大。在3D打印、AI生成、全球化供应链无孔不入的今天,“从0到1”的纯粹原创,几乎成了一个神话。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或者说,站在前人的模型上,进行着“微创新”。

其次,它照出了“人设”在舆论场上的巨大威力。一开始,吴老师的“非遗传承人+苦心孤诣+对抗巨头”的人设,简直是无敌的。这套组合拳打出来,谁都得敬他三分,同情他三分。可一旦这个人设的根基被动摇,之前所有的悲情故事,都可能瞬间变成笑话。这年头,讲故事的能力,有时候比做产品的能力还重要。

最后,它照出了商业世界的残酷真相。山姆有错吗?从流程上看,它审查不严,肯定有责任。但站在它的角度,面对成千上万的SKU,指望它对每一个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祖宗十八代”都了如指掌,也不现实。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管道,上游流进来什么,它就卖什么。真正浑浊的,是上游那个我们看不见的、充满了各种代工、贴牌、翻模、山寨的巨大池子。那个给山姆供货的厂商,至今连个名字都没有,它才是这场罗生门里,最神秘的“X先生”。

这事儿发展到今天,谁对谁错,可能已经不重要了。法律的归法律,但舆论的归舆论。

它就像一出现场直播的脱口秀,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笑料和包袱。吴老师贡献了“实物版权”的新梗,山姆贡献了“一脸懵逼”的表情包,而广大网友,则用“盗版打击盗版的盗版”这句神吐槽,为整场大戏送上了最响亮的掌声。

我估摸着,这事儿最后也就是一地鸡毛。版权局认定起来,扯皮的事儿多着呢。但它给我们这些看客提了个醒:

以后再看到小创作者手撕大公司的悲情戏码,先别急着站队,让子弹飞一会儿。

你以为的正义,可能只是故事A面。翻过来,B面写着的,可能是另一个让你惊掉下巴的故事。

这瓜啃到这儿,是甜是涩,你自己品吧。我就说到这,剩下的,评论区里你们补充?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