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份额的疯狂逆转谁在割韭菜,谁在做局?
最近啊,基金圈有个新怪象,很多人一聊起来都很感慨,我也想聊聊自己的新观点,既然大家都觉得是投资者越来越“聪明”,但这事儿背后不简单,我的看法是聪明的不是散户,而是系统操盘和机构博弈,他们把规则玩出了花,散户以为自己成了猎手,其实更像是被设定好的套路NPC。
最近,C类基金像打了鸡血,份额暴涨,A类反而像落后老头,慢腾腾没反应。永赢科技智选这只基金,三季度涨了快100%,但你仔细C类份额居然暴增了21亿,A类才只有6亿。有人觉得这很好理解,因为C类不收申购费,只要你持有够时间,赎回也免费,按日收服务费,投资者就能省钱。不过啊,如果你愿意细究一下,事情就没这么简单。
我手里的数据清楚得很,C类短线客平均持有期才23天,远远达不到免赎回费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大家看起来是为了省钱,其实不少人反而多付了服务费,,费率一点也不低。这里的心理游戏特别明显,投资者以为占了便宜,结果更容易掉坑里。Wind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上半年,C类基金单只日均申购金额都要比A类高70%以上,不过赎回速度也快一倍以上,间接导致基金公司整体费收更高。
再看更搞笑的情况,有大量C类份额出现“脉冲式流动”,某一天突然大额申购,接着几天又集体赎回。很多人觉得这是散户短线操作,但数据一查,发现实际上,很多量化程序在用高频套利套利,这哪是小投资者能做的操作?美国市场同样有类似现象2022年纳斯达克ETF QQQ的短线交易大部分都是由自动化算法完成,某些基金单日流入数亿,当天又流出大半。机构利用C类的规则谋利,散户只是以为自己跟着机构喝汤,实际上碗和汤勺都是别人准备好的。
再讲讲“研究系统”的事儿。大家总爱说自己盯K线图,盯久了你发现不过是一种二维信息。我的量化模型用的是多维行为分析,连机构的行为都分等级。举个例子, 飞天诚信那波行情,跌到散户割肉时,量化图却显示机构死死锁仓三个月,没人交易,只让散户自己耗死自己,等场面干净了,股价一下涨了170%,这就是典型的操盘手法。又硕贝德那波阴跌,数据横跳,机构其实根本没赌方向,而是在钓鱼,等大家恐慌甩卖时,他们收割低价筹码。香港市场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黑天鹅”事件发生时,量化系统显示大部分抛售都出自恐慌型散户,而机构通常都是趁机布局,等市场恢复后坐享其成。
甚至于,国光股份看起来好像走成了双底,很多散户认为要反弹了,可数据早就预警这是场“鬼故事”,因为机构压根没进场,跌了40%。你说,是不是美颜相机和素颜检测仪的差距?同样道理,美国SPY ETF曾在某次大跌前,量化监测发现主力资金早就撤出,散户却为了形态坚持持有,最后亏惨了。
回到C类基金问题,最近,我在系统里同步监测到23只不同C类基金出现了大额申购的异常,果然,ETF期权市场隐含波动率也跟着暴涨。这种同步不是巧合,而是机构布局,利用C类的赎回优势做风险对冲,等于用基金当“保险”,风险高时申购,风头过了就赎回,散户根本跟不上。
不光是基金圈,整个投资圈都充满了这样的心理陷阱。2021年美国散户疯狂炒GME游戏驿站时,很多人号称冲击华尔街,结果主力早就利用期权做空工具,把风险倒腾给了最后冲进去的人。信息不对称、规则不透明,永远让“精明”投资者的聪明变成机构设计好的陷阱。
很多人只会看表面的便宜,忽略了系统背后的设计。A类基金虽然收申购费,但长期持有其实比C类更经济。根据银河证券2022年的测算,持有18个月以上,C类费率反倒比A类高,所以机构资金往往只在有需求时用C类,真正长期布局还是选A类甚至走指数基金。你以为跟着机构就是聪明,但没有系统和数据分析,永远只是别人手里的棋子。
最后,投资这事,距离不等于懂行,更不用急于跟风短线。跟着大资金跑,除非你能看懂数据和节奏,否则,每一次短线套利都可能是机构设定的剧本。无论炒股还是基金,真想稳定赚钱,要么沉下心看多维数据和系统逻辑,要么干脆买指数基金长期持有。短线机会永远有,但能抓住的人是极少数。
我始终觉得市场是一个动态博弈,你的聪明只能在别人允许范围里体现。如果你总想靠小聪明占便宜,只会掉进更大的费率陷阱,为他人做嫁衣。那你会怎么做呢?是继续跟风短线玩“聪明”,还是想办法打造自己的量化投资体系?不妨琢磨琢磨,或许下次牛市来临时,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还在做别人剧本里的N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