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揭示适婚男性超女性3500万的大背景下,婚恋市场却上演着令人费解的“反常识剧目”——广州相亲会女方需付500元入场费,男方不仅免费还能领饮料,结果近千名女生蜂拥而至,男生却寥寥无几;成都某公园相亲角,女生登记册厚度是男生的两倍,南昌甚至出现“女方主动加微信被拒”的尴尬场景。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是资本、算法与社会观念共同编织的“婚恋迷局”。
如今的婚恋平台早已脱离“红娘”本质,沦为资本收割的“情感期货市场”。
以某头部婚恋APP为例,女性用户可免费浏览异性资料,而男性用户若想解锁“心动对象”联系方式,必须先充998元会员;若想查看“高学历专区”,还需额外购买2999元“精英套餐”。
更隐蔽的是,平台通过算法将女性用户标注为“高价值资产”,不断推送“优质男”信息制造焦虑,促使男性持续充值。这种“付费才能获得关注”的畸形模式,让许多普通男性望而却步——他们深知,即便砸钱换来约会机会,也未必能抵消“门当户对”的隐性门槛。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正在婚恋男女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对立围墙”。
当男生刷到“结婚即破产”“彩礼骗局”等负面案例后,平台会持续推送“防骗指南”“婚前财产公证攻略”;女生则被“没房别结婚”“30万彩礼是底线”等观念轰炸。这种精准投喂的“信息茧房”,不仅加剧了性别对立,更让年轻人对婚姻产生“恐惧式认知”。
据2024年婚恋调研显示,超60%的90后表示“因网络负面信息对婚姻失去信心”,而婚前协议咨询量暴增的背后,实则是双方信任赤字的直观体现。
“要结婚,先算账”已成为当代婚恋的残酷现实。在江西某县城,彩礼已从10年前的8万元飙升至28.8万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彩礼贷”产品,年利率高达15%,需抵押父母房产;在深圳,一套婚房首付动辄300万起,加上婚宴、蜜月旅行等开销,结婚成本相当于普通白领8-10年的净收入。
更令人窒息的是隐性成本——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工程师小王坦言:“41%的离婚率让我更倾向于投资基金而非婚姻,毕竟钱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这种“婚姻即负债”的认知,让许多男性选择“不婚保资产”,而女性则因“年龄焦虑”被迫降低标准,形成“男隐女追”的畸形循环。
要破解婚恋困局,需从政策、平台、观念、技术四方面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多地已出台“彩礼限高令”,并将婚假延长至15天,同时推行“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
平台需承担社会责任,推出“免费基础服务+透明增值消费”模式,打破“付费才能获得关注”的畸形逻辑;
观念层面,需通过社区讲座、校园课程普及“平等婚恋观”,消解“男方必须买房”“女方必须高学历”的刻板印象;
技术层面,可开发“去算法化”的婚恋平台,通过兴趣标签、价值观匹配替代“颜值打分”“收入排序”的功利算法。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婚恋市场的乱象本质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当婚姻被简化为“财务合同”,当感情被量化为“条件匹配”,幸福自然成了奢侈品。
但真正的幸福从不是数据堆砌的产物:我曾见过一对夫妻,他们租住在30平米的公寓,却因“深夜共读一本旧书”而满足;也见过退休老人牵手散步,只因“风雨同舟五十载”的默契。
婚姻的本质,从来都是两个普通人“彼此托付”的勇气,而非精心计算的“利益交换”。
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也经历过“男消女急”的相亲场?你认为婚恋市场的根本症结是资本操控、算法作祟,还是现实成本太高?
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我们将精选留言制作专题讨论!你认为“真正的幸福婚姻”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快来分享你的观点,让更多人听见理性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