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12分07秒,宁夏选手何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深圳湾体育中心沸腾了。他不仅拿下全运会男子马拉松冠军,更成为首个在跨境赛道上夺冠的中国马拉松选手。这一天,赛道跨越深圳与香港,选手经深圳湾大桥无感通关,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奔跑——这是全运会90年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越境”的赛事。
这场马拉松不只是竞技的胜利,更是一次制度协同的实战检验。深港两地首次实现赛事共办、通关无感、信息联动,背后是政策、技术与区域融合的深层变革。它标志着中国大型运动会正从“集中办赛”转向“湾区共治”,其意义远超体育本身。
过去,全运会由单一省份主办,场馆新建、资源集中、金牌导向,赛事封闭运行,跨境几乎不可能。而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深港马拉松成为首个跨境项目,运动员佩戴RFID手环,刷脸通关,7秒完成身份核验,全程不停顿穿越口岸。这背后是5G-A网络、AI识别、电子围栏与闭环管理系统的协同作战,也是珠海、横琴等口岸“无感通关”技术的实战升级。
有人质疑,一场马拉松值得如此大动干戈?但真正的价值不在赛道长短,而在制度突破。深港此前已有马术合作、口岸体育交流机制,2025年更同步发布赛事信息、联合筹备测试赛,形成常态化协作。这种“政府主导、协议支撑、技术赋能”的模式,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倡导的深度融合缩影。体育不再只是比赛,而是区域协同的催化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未来。这套“无感通关”系统已用于十五运会自行车赛,并将在横琴、港珠澳大桥等场景复制推广。它证明,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规则衔接并非空谈,而是可通过具体项目落地生根。当运动员能在不同关税区间自由奔跑,观众能刷脸跨境观赛,大湾区的“软联通”才真正有了温度。
体育从不孤立于时代。当何杰冲线时,他身后跨越的不仅是42公里,更是制度壁垒与区域隔阂。这场马拉松跑出的,不只是冠军,而是一个更融合、更智能、更开放的湾区未来。
真正的边界,从来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人心与制度能否同步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