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王逼宫时,张廷玉之所以敢站出来,仅因他有杀手锏

在《雍正王朝》里,最扣人心弦的场景当属八王议政逼宫,这同样是全剧的巅峰部分。自此之后,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挠雍正帝推行新政,他也彻底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不过,在八王议政逼宫这场重头戏中,面对老八胤禩和隆科多等人的步步紧逼,是新科状元王文昭和军机大臣张廷玉相继站出来支持雍正帝,才让躺在担架上的老十三胤祥有了足够时间扭转局势。

此前我们已详细剖析过王文昭在八王议政逼宫时的出色表现,接下来要分析的是张廷玉。他明明知道情况万分危急,且看不到多少胜算,为何还要坚决地站出来与诸王对抗,毅然选择站在处于弱势的雍正帝这边呢?

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八王议政逼宫时,张廷玉为何非要等到最后关头才挺身而出?

一、

老八胤禩联合四位关外旗主王爷,在整顿旗务的朝会上突然向雍正帝发难,这其实是朝中各类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事实上,在这次朝会之前,反对新政的势力就多次对雍正帝发起挑战。当初他的得力助手、对大清有功的年羹尧被处死,主要原因就是他对新政态度消极。而另外两位心腹大臣李卫和田文镜,用雍正帝自己的话说,他们的身体已严重损耗,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更关键的是,由于推行新政,雍正帝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反对他的势力,从最初的八爷党、佟党、年党,扩展到原本保持中立的士绅、清流,以及旗人。

在这次朝会上,雍正帝可以说是独自作战,心腹大臣李卫和田文镜不在京城,多次拯救危局的老十三胤祥又因病缺席。支持新政的新生派官员,像尹继善和刘墨林,也被派往外地,不在京城。

他身边只剩下老臣张廷玉、一向明哲保身的马齐,以及因李绂被罢官而心怀不满的王文昭。

而老八胤禩那边,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原八爷党的核心成员都在,还获得了关外四位旗主王爷的支持。甚至,他还拉拢了佟派势力,也就是隆科多这支部队,以及雍正帝实际上的长子三皇子弘时的支持,再加上刚被雍正帝打压的清流派残余势力。

用老八胤禩自己的话说,在这个时候发动八王议政逼宫:

“已经有九成的胜算!”

二、

朝会刚开始,雍正帝没说几句夸赞新政的话,关外旗主王爷东亲王永信就急切地第一个站出来反驳他!

永信称,自己在奉天听到的情况和皇上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大家并不觉得新政有多好。这话一出,在场的不少官员纷纷附和,认同东亲王永信的观点。

就在雍正帝不知如何应对时,老八胤禩突然喊了一声“肃静”,这出乎众人意料,大家本以为他会制止东亲王永信,没想到他却添了一把火:

“刚才皇上说了,今日朝会,言者无罪,东亲王,有什么话继续说!”

接下来,东亲王永信火力全开,不仅反对新政,还对雍正帝重用推行新政的李卫和田文镜颇有微词。他不明白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以及得罪了众多先帝老臣的田文镜,凭什么得到重用?

他更不理解:

“这新政要是真的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这些都是臣等不明白,也不赞成的地方,请皇上给解释清楚!”

到这时,雍正帝终于明白,这些旗主王爷不是来商讨整顿旗务的,而是来逼宫的。既然是逼宫,他就得弄清楚在场的人里,哪些是自己这边的,哪些不是。于是,雍正帝走下龙椅,特意绕了一圈,挨个点出谁是忠臣。

或许是受到这个举动的影响,新科状元王文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雍正帝,指责东亲王永信是违抗圣旨!

三、

王文昭不愧是状元,虽然他对田文镜和新政也有看法,但作为“皇派”成员,此时他必须支持雍正帝,这是他能在朝中立足的根本。

当然,他选择的时机也很恰当,当时老八胤禩阵营只派出了先头部队,主力还在等待时机。如果现在不发声,之后就会失去发言的机会和能力。而且一旦保持沉默,引起皇上的猜疑,这是王文昭无法承受的后果。

只是,王文昭是汉臣,身上还有皇上为他掌灯的印记,自然不被旗主王爷们接纳。

要是被王文昭牵着走,对老八胤禩一伙来说就意味着开局不利,说不定八王议政的提议还没提出来,就会被彻底挫败。所以,老九胤禟抓住王文昭是汉臣这一点,对他进行疯狂的攻击和辱骂:

“呸!我就是要骂你,狗、狗、狗……满人的一条狗!”

王文昭见对方完全不讲道理,索性大叫一声晕了过去,退出了这场争斗。

这使得雍正帝刚刚看到的一点希望瞬间破灭,陷入了艰难的处境。一时间,他满头大汗、脸色发青、嘴唇发白,连站都站不稳,在李德全的搀扶下坐在了台阶上。

随后,老八胤禩一党发起了连环攻击,说什么满汉本就有区别,雍正帝用人不当,前朝本就是盛世,根本没必要推行新政,况且祖制不能更改!

被驳斥得说不出话的雍正帝,最后急了:

“你们谁想当这个皇帝,不妨直接站出来说!”

四、

雍正帝这话一说,其他人果然都不再言语,这也让老八胤禩不得不站出来,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老八胤禩准备开口,显然是要放出大招,在雍正帝还没准备好对策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让他说话。也就在这时,雍正帝才发现,自己的御林军竟然被隆科多调防了。而隆科多,已经投靠了老八胤禩,一时间雍正帝阵脚大乱,被老八胤禩以恢复“八王议政”祖制为由逼到了绝境:

“看样子,朕就算不同意也不行了,是吗?”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廷玉终于站了出来,几句话就把老八胤禩的阴谋彻底揭穿,一举扭转了雍正帝的被动局面。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张廷玉虽是军机大臣,但终究是汉臣,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他是如何做到力挽狂澜、稳住局面的呢?

要知道,在他站出来之前,老八胤禩已经完全压制了雍正帝,他其实表达了一个观点:

“想当年,咱们父皇康熙帝在位时,大清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是啊,像谢继世、陆生楠等文人清流,只不过向皇上进了几句言,就被雍正帝大肆杀戮,先皇会这样做吗?

先皇在位时,国家富足、百姓安康,号称“康熙盛世”,怎么到了你当皇帝,一切都变了呢?

“咱们父皇晚年怎么会倦怠朝政?吏治又怎么会腐败?怎么会出现国弱民穷的状况呢?”

五、

难怪说老八胤禩能成为最终的大反派,他话虽不多,却句句切中要害,让人难以反驳!

雍正帝不听劝阻,执意更改祖制,甚至违背先帝的意愿,这是不忠;雍正帝故意说前朝如何不好,给自己留下了多大的烂摊子,这是贬低先帝、抬高自己,是不孝;雍正帝喜怒无常,不仅用人不当,还不听劝谏、滥杀无辜,是不仁。

这样一个不忠不孝又不仁的皇帝,如果继续独断专行,对大清的江山社稷必然是一场灾难。所以,从大局出发,他必须同意“八王议政”的提议,让大家共同治理国家。

这一连串的攻势下来,不仅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频频点头,在场的官员也都议论纷纷:

“对,请皇上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

此时的雍正帝无言以对,根本无法辩驳。要是继续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强调必须推行新政,那就正好落入老八胤禩的圈套,印证了他的观点;要是不反驳,或者顺着老八胤禩的话说,也等于承认自己理亏,还是老八胤禩赢。

所以,这时的雍正帝只能瘫坐在地上冒冷汗,紧紧攥着手帕……

而一直站在旁边没说话的张廷玉,也终于弄清楚了老八胤禩一党的真实意图,到了必须站出来的时候了。

是啊,锦上添花固然能获得好处,但雪中送炭更能体现个人的重要性。再加上在雍正一朝,张廷玉本就坚决支持变法,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六、

历经三朝而地位稳固的张廷玉,不愧是官场的常青树、职场的不倒翁,他说话办事漂亮且无懈可击,仅用十三句话就扭转了局势!

张廷玉先是站出来,打断了老九胤禟的话,对雍正帝说:

“皇上,臣有话要说!”

张廷玉和老九胤禟等人不同,他这样做是表明自己懂得君臣礼仪,没有皇上的允许,自己不会随意发言。以此向在场的人表明,皇上终究是皇上,即便处于劣势,他依然是皇上。

同时,他也在向皇上暗示,一会儿自己发言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要是有人出来捣乱,也请皇上帮忙维护。

当然,如果雍正帝和张廷玉足够默契,他还在暗示皇上放心,这些人不是自己的对手。

随后,张廷玉走到老九胤禟面前,毕竟是他打断了老九胤禟的话:

“九爷、十爷,今天是朝会,你们刚才说了不少话。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下面有很多我的门生故吏,你们总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不让我说话吧?”

这句话很有分量,首先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先帝老臣和两朝宰相的身份说话,而非以雍正帝的什么人自居。你们要是想反驳,就得好好考虑一下,否定我,就等于否定了先帝。

其次,堵住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的嘴,避免自己发言时被打断,落得和王文昭一样的下场。

最后,表明自己的影响力,在场有很多汉人学生,估计大家都不想被当成狗吧?

七、

张廷玉仅用这两句话,就奠定了自己发言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及不被打断的基础,为后面的发言做好了铺垫。

接着,张廷玉放出了第一个大招,用事实说明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这回事。没有什么比你一直坚持的东西,突然被人告知是错误的、方向完全相反的,更能打击人的了。

为了确保一击即中,首先要让对方亮出错误的观点,显然东亲王永信上钩了:

“八旗议政就是太祖爷册封的八位铁帽子王,共同商议朝政,所以也叫八王议政。”

随后,张廷玉就开始给大家“上课”了,原话不多说,总结起来就是,老八胤禩他们想要恢复的“八王议政”制度,根本就不存在。如果非要说是存在的,那也是皇上随机召集几个人商议政事,而这几个人和是否是旗主王爷没有关系。

当然,张廷玉还不忘让被驳斥的一方自己说出错误的观念,他问简亲王:是不是这样?

简亲王被问得一愣一愣的,只能回答差不多,他之所以无法否定张廷玉,是因为他读书少,根本拿不出证据来反驳。

这话一出,众臣都十分惊讶:

“啊,原来根本没有八旗议政!”

随后张廷玉继续发力,指出不仅八王议政不存在,就算是召集几个人议政的制度,后来也无法推行下去,因为从来没有实现过“事权统一”!

八、

显然,张廷玉此番挺身而出,终极目的是冲着幕后主使老八胤禩去的,故而向他发问:

“八爷,您曾参与《八旗通志》的编纂工作,总不会对此一无所知吧?”

这一问,顿时让老八胤禩语塞,毕竟事实确凿,他无从辩驳。若说不知道,张廷玉自会告知详情;若说知道,那“八王议政”本就子虚乌有。

如此一来,老八胤禩等人逼宫的法理根基便荡然无存,若再执意妄为,就成了明目张胆的谋反,在场众人不得不仔细权衡其中利害。

要知道,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即便是谋反,也得打着正义的幌子。当年清军入关,不也是以替崇祯帝报仇为旗号吗?

正因如此,老八胤禩慌了神,想阻止张廷玉继续说下去,却被张廷玉坚决回绝。要知道,此前不过是驳斥了他们妄图恢复“八王议政”的荒唐想法,还没为雍正帝推行的新政辩解呢。

紧接着,张廷玉以跟随先帝二十年、最能洞悉圣祖心思为由,述说先帝在位时,大清已存在诸多弊病。只因种种缘由,先帝未能整顿吏治,只能将这副重担交予雍正帝。

他担心自己一人之言分量不足,还特意把马齐拉进来助阵:

“马中堂,您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套组合策略一出,老八胤禩彻底没了言语。有两位离康熙帝最近的老臣作证,他任何反驳都显得苍白无力。何况张廷玉还提及各位皇子为争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这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九、

张廷玉的每句话都有凭据可查,甚至能随口报出雍正帝推行新政后,朝廷与地方赋税增加的具体数据。

这下老八胤禩是彻底慌了,法理上站不住脚,事实又摆在眼前,他手里仅剩的一张牌便是人心:

“你张口闭口都是赋税,可朝廷的钱财即便再多,丢了人心又有何用?”

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攻击张廷玉的私心,称张廷玉是怕“八王议政”恢复后,自己会失去军机大臣的职位,所以才站出来反驳自己、力挺雍正帝,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利。

但张廷玉毫不含糊,当即摆出“同归于尽”的架势,表明自己愿像老八胤禩说的那样放弃一切,问对方敢不敢?

到这时,老八胤禩彻底没了气焰,不仅法理上输了,情理上也落了下风。

其实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是参与皇家事务最多、知晓皇上秘密也最多的人。更关键的是,每逢关键时刻,都是他在推动剧情发展。

比如刑部冤案一事,面对康熙帝在信太子胤礽还是信老八胤禩之间的纠结,是张廷玉一把烧掉了康熙帝递来的奏折,帮皇上瞒下了这件事。

比如在热河八大山庄,是张廷玉发现调兵手谕有假,并及时提醒康熙帝,这才有了后来举荐新太子的举措。

再比如,康熙帝决定设计欺骗太子胤礽,促使其起兵谋反以便废黜他时,也是张廷玉在身边,连圣旨都是他起草的。

十、

不过,张廷玉就不怕老八胤禩狗急跳墙,直接动武强行逼宫吗?

他还真不怕!

因为他怀里藏着一件能克制对方的“武器”,这“武器”一旦亮出,就好比投下一颗核弹,必然要流血流泪才能收场。

这件武器是当年康熙帝临终前给他的一份秘旨,足以取隆科多性命:

“步兵统领隆科多,本是微末小臣,蒙朕破格提拔,跻身朝廷高位,竟敢勾结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妄图获取非分的恩宠与荣耀,着即赐死,钦此!”

所以,张廷玉一直按兵不动,就是等着隆科多站出来。他清楚这是老八胤禩最后的王牌,等对方亮出后自己再出手,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要知道当年推选新太子时,张廷玉始终不表态,连佟国维都用马奶茶讽刺他,说再拖延下去,奶茶就要变味了。直到朝会上康熙帝明确表示支持废太子胤礽,他才突然站出来,说自己有秘折,正是举荐废太子胤礽的。

大家不妨想想,张廷玉如此精明,会不会左袖里揣着举荐废太子的奏折,右袖里藏着举荐老八胤禩的,腰上还别着一封举荐老四胤禛的?

就像当年那样,倘若老十三胤祥没能及时赶回,他说不定就会掏出那份秘旨:

“今后,你若没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便作数;若你真有异心,我定取你性命!”

有人质疑,人家都打算谋反了,一份先帝的奏折能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康熙帝难道没考虑过吗?

康熙帝驾崩当晚,老四胤禛刚成为皇上,他的权威性与后来当了十几年皇帝的权威性相比,哪个更大?那时候隆科多若有二心都能被处死,难道现在他有异心,就奈何不了他了?

那可是皇权社会啊!

隆科多真该感谢老十三胤祥,若不是他及时赶回,张廷玉恐怕真就取他性命了。

#图文打卡计划#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

足球资讯